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物交换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礼物交换表达感激之情、友谊之情,或者意图达到某种目的。通过礼物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社会的联接得以完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国家的礼物交换的时间、物品以及原则不同。通过研究礼物交换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规则、社会关系结构。本文拟从西方学者的礼物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探索包括各种资本间的转化在内的实践经济学的努力是极富洞见的,但同时这种探索却建立在了一组界定相互矛盾的不同资本的基础上。在这里,我将尝试鉴定符号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这四种资本的核心意义,并通过思考礼物或贿赂等交换形式的社会建构来考察各种资本间相互转化的实践过程。文章的探讨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地研究和已发表的礼物交换相关著作的回顾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礼物和贿赂的界线并不在于交换是否有工具性动机,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赠送一个东西,使它被认为是把发展和保持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获得短期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基于这种探讨的需要,文章考察了香港企业家的投资策略背景下的关系这个中国概念。在对现存政治系统很大程度上不信任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家们更多地选择了通过培养社会关系来建立信任。  相似文献   

3.
礼物交换是乡土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是一种民俗文化,礼物往来可以调解乡村社会关系,是维持乡土社会情感的重要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礼物出现了.互联网礼物既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礼物的授受,又可以在现实中流动;既可以是虚拟形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礼物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改变并未影响到类似传统社会的礼物功能,只是因社会的变迁强化了某种功能,有的功能以新的形式而呈现出来.互联网礼物也在悄然地改变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人情关系下的礼物交换——以山东省董家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人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其一般通过礼物交换来表达。近年来,礼物交换之风盛行,甚至还被异化为请客送礼、贪污受贿等等其他形式。礼物交换已变成农民一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从始至终,而交换则是历史的产物。价值是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关系赋予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正是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使产品转化成为商品,并因此具有了价值。  相似文献   

6.
礼物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礼物交换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近年来,在农村的礼物交换中,送礼名目增多,送礼范围扩大,单向送礼现象突出。凡此种种,均与农村家庭的发展周期、关系网络、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相关联,从中可见出乡土社会礼物交换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清水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族地区L村的婚俗变迁,以"礼物"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通过婚俗中礼物馈赠的呈现、流动、变化及象征意义来探讨该地区的婚俗变化。文中既包括男女双方在不同时期的礼物馈赠,也包括男女双方家庭的新婚祝福礼物。婚俗中的礼物互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研究礼物交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诠释社会中不同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空间婚俗中礼物的变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苗族在社会转型下的婚俗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三个自然村落之间的礼物交换模式,并由此展开相关的理论探讨。当地社会主要由三个族群组成,“站人”“东北人”和“关里人”。首先,其礼物一交换体系的考察应当与不同群体的历史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看到,各个群体的交换模式是与过去三个世纪中其各自的历史及社会结构紧密关联的;其次,一个特定群体的交换模式只有与其他相关群体并置起来,才能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和彼此的相关性;最后,一个群体的礼物一交换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双边交换模式,还是三方交换模式,都有可能随着族群历史与关系的变化而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知识流、礼物交换、关系网络等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展开了基于关系网络的知识转移促进创新的研究,探讨了网络关系建立与维系的根本原因,主要基于礼物交换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中的礼物交换现象和机理来解析知识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家关系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且不同的社会关系产生不同的资源.同样,作为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国家,也可以借助与他国关系获得关系型权力.这些关系分为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其中工具性关系奉行公平原则、实行经济交换,情感性关系奉行需求法则、实行情感交换,混合性关系奉行人情法则、实行社会交换.关系型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工具性关系中对方的脆弱性程度、情感性关系中对方的责任观念和混合性关系中的人情大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礼物馈赠是一个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研究礼物馈赠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和诠释社会文化规则及社会关系结构的途径。以礼物馈赠对关系网络构建过程和礼物流动方向为切入点,分析礼物馈赠的文化规则和运行逻辑,试图挖掘这种文化规则背后所蕴含的其它因素,并探索礼物馈赠的理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礼物交换是都市人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情感社会学角度研究礼物交换现象对构建和谐情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100名个案访谈资料发现礼物交换在都市情感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情境性、仪式性、感受性四个基本特征.礼物交换的基本功能是抒情和实用.随着社会的变迁,抒情功能的强化幅度大于其实用功能,表现为礼物的符号化趋势加强,礼物运用的仪式主义特征更为突出,礼物的情感功能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学关于礼物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的主题,即互惠原则、感情信仰和商品交换。以此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交换、莫斯的礼物之灵、斯特劳斯的最高等级的礼物,阎云翔的中国礼物流动理论的分析,企图纵览人类学视野中礼物的研究轨迹,再现“地方性知识”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7.
残雪与卡夫卡,从来没有表达过他们的作品中有哲学观点,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对个体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思考,都指向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处境,只是,残雪表达的是个体之雉对社会关系处境的叩问,而卡夫卡表达的是个体之维与传统关系处境的叩问.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城市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流通的礼物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其自身有社会变化的特性相伴随。礼品回收店视角、通过梳理新中国以后各阶段城市礼物的特征探视社会连接的方式与性质。认为,始于知青下放、被体制改革强化的生活不确定性是中国城市礼物流动背后的逻辑。并且,本文试图借此为礼物作为人类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为面临急剧分化与分层的社会开具药方的理论界提供一个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站在关系的立场阐述了劳动范畴,而且从社会关系出发对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商品和资本——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物性,而是在于以物的形式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也不是一种物,它也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只能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因此,从关系出发厘定劳动、商品和资本等几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立足点,也是理解《资本论》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理论界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劳动力市场的讨论中,涉及劳动力商品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如果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雇佣劳动制度的结论。另一种则认为,雇佣劳动只不过是工资劳动的另一个译名,雇佣劳动本意为工资劳动,从而指的就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而让渡并取得工资的一种经济关系。两种看法都认为劳动力商品与雇佣劳动有密切联系,但对雇佣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