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声通解》是朝鲜李朝时代编撰的供朝鲜人学习汉语汉字用的语文辞书 ,此书的体例仿照中国明朝的《洪武正韵》而略有改变 ,书中记录的明代汉语标准音和俗音、汉字正体和俗体 ,以及大量的明代口语词和词义 ,在汉语史的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洪武正韵译训》《洪武正韵译训》,是奉世宗庄宪大王之命,申叔舟等朝鲜汉学家们编成的一部对音韵书。书成于朝鲜端宗三年即公元1455年。《洪武正韵译训》的编撰动机与目的,申叔舟在序文中写道:“皇明太祖高皇帝悯其乖舛失论,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是天下万国所宗。我世宗庄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四方万物之声无不可传。吾东方之士,始知四声七音,自无所不具,非特字韵而已也。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  相似文献   

3.
古音规律性地向现代音演变。这里,我们把表示音节的古反切依语音演变规律折成的普通话读音名为规律音。反映中古音系的《广韵》,收字26194个,分属206韵3873个反切。所收之字绝大多数的今读与它的原来反切的规律音相吻合。麻韵写邪切收一字“些”。此字今读与反切规律音俱读xiē。  相似文献   

4.
《洪武正韵》是研究近代语音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洪武正韵》为底本,参照国内外不同版本及相关的字书、韵书等材料,用本校法、对校法、理校法等方法,对其小韵的韵字、反切等方面进行校勘补正。  相似文献   

5.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衝所撰,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语音现象有所体现。宋代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通过对《唐书释音》声母系统的详尽研究,运用系联法、反切比较法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这个音系相对于通过诗词用韵及宋代韵图考出的宋代通语语音而言,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较之宋代中原通语,这个音系相对保守,也就是说,其语音演变发展的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  相似文献   

6.
比较研究《王三》、《广韵》的反切,有助于全面认识《切韵》、《广韵》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特殊反切,有助于观察到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整理其他典籍中的语音系统,因而对中古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参考10部宋代韵书,对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和《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进行考察,断定真福寺藏本反切有误者15例,《四部丛刊》本反切有误者17例。尤其对两种本子反映宋代实际语音演变11例切语的分析,证明居于强势的口语音系对保守性很大的《礼部韵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拨正了前人认为“《礼部韵略》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误解,为宋代语音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但在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笺》中保存了其一部分反切。这些反切反映出《韵会定正》韵类的12条特点,有些特点反映出通语韵母在明初的进一步变化,还有一些则透露出作者的方音。总体看来,该韵书的韵类系统与《古今韵会举要》相比已有很大发展,而与《洪武正韵》(八十韵本)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洪武正韵》与明初官话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武正韵》与明初官话音系叶宝奎《洪武正韵》是明初(洪武人年,1375年)由乐韶凤等人奉敕编撰的一部官韵。如何看待这部官修的韵书?前人的评价贬抑多于褒扬,笔者认为《洪武正韵》是一份认识和了解明初官话音的重要材料,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应是唐初的和尚,贞观末年为人慈思寺翻经法师,著有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他所作的反切,和切韵的反切不同。不但反切用字不同,语音系统也不尽相同。玄应既是长安的和尚,他的反切必能反映唐初首都长安的语音系统。这是汉语史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陆法言的切韵并不反映隋代的长安语音系统。否则,玄应一切经音义和陆法言切韵的差别不会那么大。陆法言自己声称,他的切韵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写成的,当然不是一时一地之音。我们把两书的反切加以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就可考证出唐初的汉语语音系统。切韵  相似文献   

12.
《韵会定正》是元末明初江西人孙吾与所著的一部韵书,该书久已亡逸。明清文献对其韵类特点有所记载,《永乐大典》也著录有该书的少量反切。经考察,《韵会定正》音系具有不少方音成分,反映出元末明初江西方音的一些特点:部分效摄字与流摄字同韵;山摄合口舌齿音字与一等韵字同韵;部分山摄字与臻摄字同韵;止摄开口舌齿音字仍保持旧读,并非舌尖元音。  相似文献   

13.
《切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其音系性质的判定则关涉汉语音韵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对音系性质的考证始终是《切韵》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切韵》性质研究在当代呈现出新的特点,侧重于现当代研究,以廓清研究发展脉络为目的,主要从《切韵》性质的认定、《切韵》性质研究的材料和《切韵》性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论著对此进行多角度梳理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为显示其统治中国的合理性以及为择地建都寻找理据,并为恢复汉人的礼乐文物制度正名,朱元璋在立国前后对“中原”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从而对《洪武正韵》的命运乃至整个明朝的汉语官话产生了重大影响。《洪武正韵》与《明太祖集》诗歌分韵的一致性表明,《洪武正韵》中的所谓“中原雅音”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家乡口音,其本人从“建业(南京)非中土”到“江左(南京)乃道里之均”的观念转变,使以南京音为代表的江淮方言成为官话基础,以致丽末鲜初的朝鲜使臣与通事们的汉语集体失效,只有移民自江左地区的偰长寿一人的汉语为朱元璋所称道,偰长寿因此成为朝鲜初期司译院汉学发展的顶梁柱;也正因如此,《洪武正韵》成为摆设,明朝文人赋诗仍然依从基于江左之音的“沈韵”。  相似文献   

15.
《广韵》的韵类,如果按等韵学上的划分,可以分为“一、二、三、四”四等。这四类韵之中,以三等韵的韵数为最多。其与声母结合的形式也最为复杂,因而在等韵图上的表现也最为纷繁多样。《广韵》音系和等韵学上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多与三等韵有关。汉语语音的演变,从古到今的时代变化,从南到北的地域变迁,也以三等韵的变异为最大。因此,三等韵的探究,成为汉语音韵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打算就中古时期《广韵》音系中三等韵的若干问题作一个比较仔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17.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18.
中古汉语/-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是近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是对它的演变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本文通过朝鲜韵书中所反映的对音标记,指出/-m/尾韵早在《四声通考》(1455)时代已经消失(“右音”变为/-n/),到《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6世纪初)时期连“左音”也变为/-n/韵尾.其中,只有“怎”“甚”两个字直到《伍伦全备记谚解》(1721)还保持着/-m/韵尾,本文对此也作了考察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谓“古反切”是指以《广韵》反切为代表的切韵音系的反切;所谓“今读”,是指普通话读音(有时指整个音节,有时单指声母或韵母)。 一 从《广韵》反切下字韵母今读和被切字韵母今读的参差说起 古反切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同拼音差不多。如“昌终切充”,便是拿反切上字“昌”的声母“ch”同反切下字“终”的韵母“ong”,象拼音那样拼拢,按照反切下字“终”的声调念出来,就是“充”字的读音。列成式子,就是:  相似文献   

20.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