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幽默     
不计较一点半点从前,有一个县官吩咐当差的去抓一个姓王的小偷,而当差的却抓错了人,把一个姓主的小伙子抓来了。开庭审讯时,县官问道:“姓王的,你为何偷人家的东西?”那姓主的小伙说:“我姓主,王字上多一点。”县官一听  相似文献   

2.
有些人总是在二维模式中思考,判断事物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例如时待“性革命”,有些人的逻辑是:“性革命”就是乱搞两性关系,应予彻底否定;你说还要作具体分析,那你就是提倡“性革命”,就是赞成乱搞两性关系。——这种看法对吗?请看看下文的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在美国广告界广泛流传着一则笑话,说每一个概念应该象旗子一样悬挂在旗杆上,以便证明是否有谁会向它致敬。实际上,多年来人们只要把“系统概念”一挂出去,就有很多人向它致敬。系统概念也曾被人指责为“不适用”而失去人们对它的敬重:然而,对于系统思想这个概念的有理有据的攻击却是极少见的。  相似文献   

4.
何照文 《生存》2020,(8):0225-0225
“书生”这个词是不是产生在孔夫子时代,不得而知。但孔夫子一出“书生”一词便产生了。关于孔夫子,真的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翻覆。把一个凡人推到圣人的境界,毁誉就无休止了。但从此,书生的形象便定格在历史的风尘中,定格在天地之间。或一袭浆白的长衫,或一身蓝道林土布的长袍,目光淡远,面容清瘦,匆匆行走在深秋的风里。  相似文献   

5.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6.
王开林 《东西南北》2014,(20):32-33
曾国藩是文质彬彬的理学家,城府很深,克己复礼的功夫堪称一流;左宗棠是武健书生,有霸才而行王道,率性豪宕,不会作假,也不愿作假,高兴活出自己的天然本色。这两人一寒一热,一卑一亢,一个“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一个“锋颖凛凛向敌矣”,两种类型截然相反,甚至有点冰炭不同炉。左宗棠极受时人推重,潘祖荫甚至在奏折中引用过民谚,“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相似文献   

7.
宋朝陆游《书叹》有诗云:“人生如春茧,作茧自缚裹。”是说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做的事,不利于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唐代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丹中示会弟五十韵》也有诗云“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荣。”说的都是自己要约束自己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曾感言:“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失。”即是说人生非常短暂,没必要为追名逐利,大伤脑筋。改革开放以来,综观一些党政干部和著名企业家,因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的教训,都提醒我们,为政者敢于作茧自缚好。首先是由为政者的特殊地位和重大责任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被捕下狱,曾题诗于狱壁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谭浏阳狱中绝笔诗,各报多登之……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在《谭嗣同传》一文中他又指出。“(绝笔诗)盖念南海也。”何泽翰则以客观研究者的身份对谭诗作了细致的剖析,提出了“昆仑为两奴说”(其文见《社会科学战  相似文献   

9.
时位移人     
明未有周容所写《芋老人传》,言及:有一书生从府城考学回家,途中遇雨,在渡口芋老人家躲雨,谈得久了,芋老人就叫老太婆煮山芋给他吃。书生觉得很好吃,一连吃了两碗,临走时还笑着说:“将来一定不会忘记您今天的芋”。十多年后,这书生当上了宰相。一次他叫厨师为他煮芋,吃着吃着他放下筷子叹息道:“为什么不像从前渡口老人煮的那么又香又甜呢?”后来他派人把芋老人夫妇俩带到京城,并请老太婆再为他煮芋。老人煮好后,他吃了两口,又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不像过去煮的那么香甜呢?芋老人上前说道:芋还是从前的芋,烹调也无不同,你觉得没有过去那么香甜,是时间和地位使人发生了变化。当初你风雨中赶路几十里,又冷又饿,自然饥不择食。而如今你每天吃精美的食品,还怎么会觉得山芋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不由喟然长叹:“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杂志曾刊登了一篇论及异性间友谊问题的文章,认为现代人已有了更多层次的人际交往的精神需求,这种看法很有见地。文中又说:“如果夫妻双方的爱封闭得不能抵抗与外界的正常交往,只要谁稍与异性往来,关系密切,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就必然造成夫妻的离异和家庭的解体,难道这不是对夫妻间的爱的讽刺吗?”所言极是。  相似文献   

11.
网上有句话叫做"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这是凯莉对自己人生到现在的总结。凯莉常笑说:"我才是自己的宠物,我不是谁的,谁也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12.
别人     
别人是外人,不是自家人。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临别时家里要送点东西,双方客气推让时,大人总是说:“拿着,这是自家,又不是外人。”现在明白这当中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家人当随便一些,礼多反见外;一是要是我们关系不亲密,也就不送这些了。别人不是圈内人,不是局内人。圈内人是朋友、亲戚,或是行业中人,有互利互惠关系的人。北京人的一句话最能说明:“嗨,咱俩谁跟谁呀!”前不久,一个被传媒炒得很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北京建组开拍,原定的艳光四射的头牌女主角不是北京“码头”的人,是别省的人,别地的人,分占了“码…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缺乏不懈的努力,“中立”一词失去了往日的政治色彩。北约的政治家们对其充满着敌意。杜勒斯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曾说过,“中立是一种不道义、缺乏远见”的见识。早在美国人结束中立组织,中立国家最初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时,简·柯克帕特里克夫人就宣称:“谁不跟我们站在一起,就让他见鬼去!。”现在,这一阴云仍未消散,我们看到,尽管西欧的自由国家并未加入美国的同盟,可它们还是美国保护伞下的“自由骑士。”  相似文献   

14.
结婚前,我是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无拘无束。每当听说有熟人好友踏上红地毯,便戏谑地称之为“某某栽了”,或是“忍者明辈成新鬼”。轮到自己结婚时,有好些哥们向我祝贺后又推心置腹地忠告一句:“有‘妻’徒刑开始了”。女友姓杨,当初热恋时,我觉得她是自己遇到过的女孩中最柔顺的一只“小羊羔”。于是千辛万苦,一顿猛追,癞哈蟆终于吃到了天鹅肉。相处的日子长了,渐渐也明白,再软性的松紧带,也是一条紧箍咒。两人一起生活,哪会没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呢。头一回吃咸鸭蛋她说:“我要吃蛋黄,你吃蛋白。“我当然心有不甘,据理力争,才说了两句她早已汪出两眼泪水,说“你这点亏都不肯吃,那我以后还不是  相似文献   

15.
“瞎子摸象”是嘲笑那些看问题主观片面的人。如果我们取去嘲笑的意思,放进尊重的意思,但我们将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我们的红楼梦研究中便历来存在着这种“瞎子摸象”的主观片面倾向。一些论者常常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地摘取书中的个别材料甚至是只言片语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引用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那怕是个别材料或只言片语),而拒引不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那怕是连篇累牍),是一些红楼梦研究者比较普遍的现象。请看:第十六回,宝玉转赠给黛玉的“圣上赏赐”给北静王的香串,黛玉掷而不取,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元春被封为贵妃时,宝玉无动于衷.“视有如无,亳不曾介意”。元妃省亲时曾说过当初何以“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三条材料历来被一些红楼梦研  相似文献   

16.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由来已久,尽管至今仍众说纷坛,但归纳起来有六种观点,形成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第一种是神赐说 神赐说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在人与神的交往中,超然之“物”凭附于人身上,并赐予人以神灵之气。这种“着魔于神的人”当精神处于迷狂状态时,神妙奇怪、莫可名状的灵感便倏忽而来。这是原始灵感的意义,它的原意就是通神或吸入了神赐的灵气。在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神赐说”。柏拉图说:“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重庆宏华机械厂干部白南峰与附近璧南镇农家女坠入了爱河,并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李树珍也凭着白南峰的关系进厂当了临时工。两人开始在厂里偷偷地过起了非法的夫妻生活。今年元月初,李树珍怀孕了,她焦急不安地将此事告诉白南峰,白南峰一听说:“太好了,我们马上登记结婚吧!”这时,李树珍却满面愁云地想到了父亲的心愿,说:“南峰,我7岁那年,母亲因车祸不幸去逝,我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好不容易把我拉大成人,并供我念完了高中。我父亲这辈子只养了我这个女娃,他觉得李家不能没有传人,更不能  相似文献   

19.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支付自己的生命,零存整取。或长或短,谁都逃脱不了连本带利整个儿兑现于造物主的那一天。想想便有些紧张有些可怕,宇宙无限,岁月永恒,无数小小的“我”的确像一丝微风、一缕轻烟……世事无常,岂敢懈怠;苦短人生,能不珍惜?于是便军记“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古训。想紧紧抓住每一个今天——认真盘点每一个昨日的明天,并把齐白石老人“不教一日闲度”的座右铭郑重其事地安放于书房案前的玻璃板底下,偶尔看到,便觉得自己是个已有抱负将有所作为的人,心头一喜: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今天”往  相似文献   

20.
人之为人的本性 ,属于自我生成的“自为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是靠自己的活动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这是人与动物始源性的根本分野。人作为人的本性就是在这种生存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自我生成的赋有历史性的本性。马克思还明确地说过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 ,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就是人的自为本性。从这样的意义说 ,“自为本性”也就意味着 ,人是一种面向未来、永远在为自己开辟未来 ,从不满足既得本性的存在。“未来”对人以外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