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学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理论界就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现将有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  关于邓小平有没有人学思想的争论,学界主要存在肯定和否定的两种观点。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没有人学思想。理由如下:第一,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的创立者,但他毕竟不是学者,更不是人学专家,说邓小平有人学思…  相似文献   

2.
载定(字东原)全面系统的批判总结了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史中的人类生命现象的形成与构成的问题,天道。人道或人禽之辩的问题,人性的形成过程与构成的问题,无理、人欲及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关系的问题,对宋明理学中人学思想的批判等等,这些问题是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经过他的批判总结,不仅结束了中国人学思想史中很多长期争论的问题,在“正人心”中又孕育了近代人学研究的很多内容,如“以理杀人”的口号,便成为了近代人学思想的号角。他的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总结与终结。一、气化自然人类生命的形成中国古代人学思…  相似文献   

3.
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视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人学思想史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显然具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也不同于后来的新康德主义、存在主义人学。马克思人学的独特视界是由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中,准确地把握作为马克思人学思想基础的实践概念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毋庸讳言,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共识”下,对马克思实践──人学内涵的理解显然已经产生了许多的分歧。在我看来,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几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作准确地把握。不少学者单方面地抓住了马克…  相似文献   

4.
礼学与等级人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泽华  刘丰 《河北学刊》2001,21(4):46-51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社群主义”,但二者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对人的探讨最终归结于“等级人学”。  相似文献   

5.
《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是陶富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的人学建设与人的发展”的结题成果,也是他继《形上智慧论》、《实践主导论》之后又一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专著。这部著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人的实践角度来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关于人自身一般本性的科学”的实践人学观。全书浓缩了作者长期潜心哲学研究的思想智慧,展示了当代学者对我国人学建设的深邃洞察力,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学术含量…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影响变革进程的阻力依然存在,这些阻力有来自观念的、思维方式的、体制的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如何使人真正成其为人?这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人学研究课题,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面对和思考。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人物,韩庆祥教授和其他学者一起开创了人学研究的新领域,首创“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理论”等,为解决如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培育公民社会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当代人类发展的深层问题与人学回应》、《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能力本位》、《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反响与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人学理论做了大量建设性工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决策层的关注。他提出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个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7.
人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人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致命问题。以捷·伊·奥伊则尔曼为代表的一些前苏联学者和我国的一些学者之所以怀疑甚至否定人学的存在,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学没有真正的研究对象。他们这样做并非毫无理由,因为不仅在他们看来人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就连极力提倡“人的哲学”的波兰的雅罗舍夫斯基也没有划清人学与历史哲学之研究对象的界限,我国目前倡导人学的学者们的情况也是如此,对人学研究对象的认识甚至更混乱。然而,在我看来,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人学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卢旺林 《河北学刊》2006,26(5):228-230
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三大理论来源:其一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其二为中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本思想”;其三为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在认真总结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因而具有至高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7,28(5):83-85
人本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人学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许多理论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正是为了推动人学研究的深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由《江海学刊》杂志社、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首届人学讨论会于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者就人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理论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现撮其要者,综述如下。一、人学存在的必要与根据人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或者说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能否独立存在韩庆祥,戚叔平人的问题在理论探讨和意识形态论争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极大兴趣。从西方“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阵营,有关人的问题的诸多争论,都是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真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真谛张远新,钱远晏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研究者中,有不少学者得出了存在着两个马克思的结论:一个是“青年马克思”,一个是“老年马克思”。其真实目的在于在肯定青年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同时,否定老年的成熟的马克思理论,其根...  相似文献   

14.
对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是系统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需要,而且也是建构人学的当代中国形态的必要前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人学思想史的背景中正确地厘清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独特本质。笔者认为,邓小平以其人学思想的社会历史性视界,一方面秉承了人学研究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陈志尚 《晋阳学刊》2007,44(2):31-3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人学研究和人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大好机遇,然而人学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例如关于“以人为本”,关于人的发展,关于人的信仰和理想,以及关于人权等问题,每项研究都有很多难点需要攻克,这是人学建设新一轮的理论的新工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学思想长期被国人误读,不仅仅出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中国学人的“文化人格缺陷”——缺乏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使得中国学人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法 ?对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 ,人们发表过各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最早提出中国古代法属自然法的是梁启超 ,他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十分肯定地说 ,儒家法理学就是自然法。近现代的一些学者 ,包括许多台湾学者也主张 ,儒家的“礼”和道家的“道” ,墨子的“法天”就是自然法。也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 ,认为中国只存在“法自然观”而无“自然法”的思想。① 各种意见聚讼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作者认为 ,中国古代法理学和西方自然法是有区别的 ,二者存在一些相似点 ,也只能是中西法律文化发展中的暗合 ,而不能认为二者是同…  相似文献   

18.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哲学界正在致力于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力求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这种反思主要是从研究范式、研究主题和立论前提三个层面展开的;本文认为,在注重对“立论前提”、“研究范式”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应从研究主题层面反思以往我国人学研究的得失,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以人为本整合了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成果,也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与前沿问题,它为深化人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因而可以在全面深入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深层底蕴及其蕴含的无比丰富的内容与问题中,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正逐渐被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艺理论的建构中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也因此具备了实践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即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作支撑;同时,马克思主义人学文论是根据当前的时代和现实提出来的,具有当下性和紧迫性;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基本的价值立场,它还具有深刻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