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唐五代科举诗赋用韵大体遵守《切韵》"同用独用例",宋代则出现了专门用于科举的官修韵书,诗赋应试,限韵与定格等以之为权威功令。宋代韵书编纂与前代韵书的不同正在其功用程度有别,官修韵书也是宋代科举在制度建设上的重要举措。宋代先后使用《景德韵略》和《礼部韵略》两部官韵,都对后世韵书的编纂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伟 《北方论丛》2010,(5):70-74
科举为唐代入仕和迁转高品官之正途,士族凭借其在政治势力、社会地位、文化条件、教育氛围、经济基础和居住地域等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科场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科举取士制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武力强宗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价值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代代宗宝应二年 ,科举制度出现了向孝廉举回归的现象。唐代孝廉举来源于汉代的孝廉举 ,在唐代还表现为制举的形式。唐代孝廉举的出现原因在于科举中的以文取士方向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 ,而以德取士方针被重新认可并融入具体操作方式中 ,但这必然是短暂的 ,从长远来看 ,以文取士与以德取士必将融合  相似文献   

4.
汤燕君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3-138,159,160
谈到"诗唐",人们常意指"诗歌的"唐朝,实际上,"诗唐"更指"诗性的"唐朝。从表层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学习、创作诗歌风气的普及,使诗歌从宫廷走向民间,促进了"诗歌的"唐朝的到来。从深层次看,以诗取士促进了唐人诗化人格、诗性思维的发展,使其普遍地表现出思想上的轻视礼教,行为上的不拘小节,气质上的桀傲难驯,人生设计充满理想色彩,但处理问题常带书生意气,促进了"诗性的"唐朝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文学史研究者涉及较少的判词进行探讨。指出唐代是中国古代判词的成熟兴盛期,并结合唐代的社会历史状况,进一步详细论述,指出唐代所特有的注重判词写作的选官制度和文化风尚,直接促成了判词本身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离婚立法是婚姻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对离婚意志的支配来看,唐律规定了两种离婚方式:一是强制离婚;二是协议离婚,即和离。所谓和离即协议离婚是指法律将是否离婚的意志完全交由当事人双方共同支配,并从形式上赋予双方平等的权利,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单方面的离婚意志强行加给另一方,因而具有协议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人人平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人平等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力、法律权力、社会财富、承担义务诸方面的平等。将机会平等、权利平等作为社会主义人人平等观的基本原则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欲丽前人"是陆机在其《遂志赋》序文中拈发出来的诗赋摹拟创作的新旨趣。这一摹拟旨趣的形成与确立,实际上相当深刻地反映了魏晋之际诗赋摹拟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以及"崇有"思维背景下诗赋摹拟在"体物"意识、创作技能诸方面的积极演进。第一,诗赋摹拟成为作者借以"立言"扬名的重要凭借;第二,诗赋摹拟成为一种"体物"的竞技艺术;第三,诗赋摹拟使诗赋体制自身的竞技性表现因素得以突显。  相似文献   

9.
李文才 《江汉论坛》2020,(1):120-129
作为唐代节度使府及地方州府下属的军事僚佐成员之一,随军之职始设于唐高宗或睿宗时期,甚或更在唐初,而非《旧唐书·职官志》等所说唐玄宗天宝年间或以后。尽管随军的品秩并无明确规定,但随军却有相对固定的职掌范围,而非"无定职"的临时性差遣人员,作为节度使府或地方州府的重要僚佐,随军除职掌官府公务外,有时还承担长官之私人事务。随军多由"有出身人及六品以下正员官出任",对任职资格有较高要求。因为随军职掌事务机要,且多与长官关系近密,故在众多藩镇幕职中的社会政治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卓越的朝代,对外交流十分频繁。与此同时,唐人也以空前开放的心态去选择和接纳外来文明。本文选取了唐代酒文化中的胡姬、酒肆、酒具等几个方面,分析唐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得益于"胡风"的唐代酒文化,通过汉民族对西方酒文化的欢迎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多元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路成文 《阴山学刊》2003,16(4):36-41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3.
历来学者研究竹枝词的颇多,但对有唐一代文人竹枝词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却鲜有人论及。唐代文人竹枝词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从“俗”到“雅”,再从“雅”到“俗”的的二度转变。在两次转变过程中,“雅”与“俗”的具体内涵是各不相同的,刘禹锡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志先 《学术探索》2010,(4):108-112
《史记》、《汉书》、《后汉书》产生以后,历代对其皆有研究,文人瞩目于章法,史家着眼于史实,各取所需。然而明代上至帝王下迄黔首,皆对汉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不单有浅显的引用评析,更多的是精湛的考究辨驳。明人汉史学研究可谓是游历于神圣与世俗之间,但其研究方法、理念和成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明人研究汉史学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代史学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刘春霞 《阴山学刊》2004,17(4):102-105
南宋婉约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点.这一派词人多用"瘦"字,借"瘦"来形容人或物象,并在借词的"宛转回互"的特点,反复咏叹人生的悲苦与家国的沦亡中,形成了其意境不开阔,但意韵悠远的"瘦"境词.  相似文献   

16.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唐代异物化女类小说彻底摆脱了以往此类小说辨妖妄的功利教化目的,还着重描写了人间男子与精怪化成的女子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小说在思想上开始对异类女子们表示认同、赞美,在艺术创作上又进一步把她们人化、性情化,并把握住她们的原形,赋予她们的自由个性,创作出既趋近于现实女性,又充满理想美的自由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胡梅仙 《阴山学刊》2005,18(2):22-26
根基于大定、明昌词坛的金末元遗山词的突起把词心和词境都推向了一个纵深的境界,遗山词是在既有金词的土壤上多方承继和创新的丰硕成果,其不仅与金的特定时代、地理环境有关,更与金文化中传统主流思潮儒家文化的失重及多元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关;而金中期词表现出的旷逸、恬淡、清新、朴质的多重风格无疑是遗山词最直接的丰厚土壤。遗山词率真尚情的主观抒发是对于金词主情观念高扬的承继;山水田园在遗山词中的境界变得更为阔大;遗山词具有盛唐胸怀。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处于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科举制的激励下,寒士阶层积极投身政治,但他们的现实政治处境却多是坎坷沉沦,这造成了唐代诗人普遍的缺失性体验。这种缺失性体验,成为唐诗创作的心玛动力,促成了唐诗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