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南方苏军遭到德军的“合围”。本来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是,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痛骂朱可夫“胡说八道”,一怒之下,他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到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上苏军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往往能让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自己的意见。每次“闲聊”时,华西列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说些…  相似文献   

2.
王伟 《领导文萃》2014,(21):54-56
正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向苏联发动闪电战,苏军仓促应战,接连丧师失地。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德军围歼,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在统帅部作战会议上力主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后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斯大林坚持要在基辅与德军决一死战,结果与朱可夫发生激烈争吵。参加会议的苏军高级将领都知道,斯大林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容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得罪他的下场,不是被拉出去枪毙,就是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  相似文献   

3.
张秀芝 《领导文萃》2013,(20):104-105
哲理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双方激战正酣。一天,苏军统帅朱可夫接到斯大林密电,必须在一周内的某个夜晚,要对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德军发起袭击,彻底摧毁他们的防线。接到密令后,朱可夫马上开始筹备,当他发现天气预报显示下周有一天晚上是阴雨天时,他决定就将偷袭定在那天。但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当天晚上却并没有下雨,反而月光照亮了整个天空,此时苏军如果出击肯定会立马被德军发现,而一旦正面交火,德军人数众多,无疑是以卵击石。就在一筹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都知道,1941年6月22日3时,希特勒发动了全面侵苏战争。至于后来苏方宣布是4时(还有4时30分5时的说法等)则不知何故。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他和铁木辛哥在一起,3时7分第一次接到黑海舰队司令某海军上将关于大量敌机袭来的报告,3时30分后,各大城市被炸的报告不断飞来,这以后朱可夫叫醒了斯大林,斯大林通知  相似文献   

5.
李宗陶 《领导文萃》2010,(11):71-74
自1956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发起猛烈抨击后,他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他的亲密战友米高扬、莫洛托夫、朱可夫,他女儿斯维特兰娜……写出了各自的回忆录;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举着放大镜在史料中搜寻:各种小道消息、民间传说纷纷扬扬。  相似文献   

6.
朱可夫雕像     
一我看到的第一座朱可夫青铜雕像,是在莫斯科红场北端出口处外面,基座很高,朱可夫骑在马上,面对着他的俄罗斯祖国,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名将,朱可夫是出类拔萃的一位。漫漫百年,将帅如林,朱可夫的非凡军  相似文献   

7.
1974年7月18日,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溘然长逝,享年78岁。这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屡建奇勋的将领,葬礼却冷冷清清,没有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甚至连军方代表也没有到场。回忆起入殡的场面,朱可夫的最后一位主治医生格奥尔基·阿列克谢耶夫不胜感慨。他说:“那些人不去也好,他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清洗军队,很快使自己吞下了苦果。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德军190个师3700辆坦克、  相似文献   

9.
胜利的姿态     
1941年11月,苏联女游击队员卓娅在执行任务时被德军311步兵团俘虏,遭受残酷迫害后壮烈牺牲。当时的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闻讯后,当即向全军发布通告:从即日起,我苏联红军各兵种各集团军各部队,绝不接受德军第311机械化步兵团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2月1日是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1974)诞辰101周年纪念日。他的一位同时代人在谈到他时曾经说过:“能在最最不利的条件下创造出辉煌战绩的人,无疑要比在温室一样优越的条件下顺利工作的人更加富有才干。”  相似文献   

11.
海茵兹·古德里安这个名字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不像在西方那样家喻户晓。他不仅频频出现在丘吉尔、戴高乐、甘末林、朱可夫、布琼尼、巴格拉米扬、什捷缅科等战后  相似文献   

12.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是苏联著名军事家,在二战中建立了辉煌战功,获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称他为苏联“军神”。但在1957年,他却意外地被苏共领导人解除了包括国防部长在内的一切职务,从而退出政治舞台。此事虽已过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长期困扰着世人。2007年11月2日,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揭开了他被解职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曾考虑一旦战败便流亡到印度去 1942年的那个令人焦心的夏天,德军向伏尔加河 流域和北高加索不断推进,其精锐部队则依然呆在通 往苏联首都的要冲部位。空荡荡的莫斯科市内是一种 令人产生错觉、不祥的寂静。  相似文献   

14.
1940年11月12日.丘吉尔从截获的德军密码电报中得知:48小时后,德军将对英国的考文垂市进行代号为“月夜奏鸣 曲”的空袭。丘吉尔当时面临的选择是:如果保护考文垂市不受空袭,那么就意味着要让德军知道密码已被破译;如果放弃考文垂市,那  相似文献   

15.
朱可夫善于用兵,更善于用将,他对士兵关怀备至,对军官则十分严格。在关键的时候对不能担负起责任的将领,他绝不手软地进行斥责与撤换。这种“宽猛互济”、“一张一弛”的带兵统将之道,在战争环境中发挥极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罕有先例的北京追悼大会1953年3月4日,当获悉斯大林病重的消息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高岗等即前往苏联驻中国大使馆会见潘友新大使,请其转达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斯大林病情的关怀与慰问。翌日,斯大林逝世,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随即发布公告,宣布自7日起至9日,在全国下半旗志哀;在三天的志哀期间,全国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一律停止宴  相似文献   

17.
单从规模上看,与苏德战争相比,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仿佛都成了儿戏。苏联付出了阵亡2000万人的代价,其中,1000万是军人,德国有1000万军人死亡。在一千多天的战争中,平均每天死亡3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尤其考验统帅的才智。斯大林与希特勒,作为交战双方的统帅,他们在苏德大战这个棋盘上下的每一步棋,都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希特勒有军事鬼才之称。德军从占领波兰到横扫北欧,打败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一雪一战前耻,将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赶回老巢,都表明这名默默无闻的德军下士,有着非同寻常的魔鬼智慧。但是,希特勒缺乏对整…  相似文献   

18.
闻一 《领导文萃》2006,(12):106-110
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接见蒋经国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不相信蒋介石,蒋介石也不相信毛泽东。”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期间,斯大林尽管承认蒋介石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的政府。但他实际上对蒋介石并不信任;当然,他对毛泽东也不信任。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总是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解决苏联和其他国家、其他共产党的关系,苏联和中国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49年米高扬秘密出访中国,斯大林、蒋介…  相似文献   

19.
1945年4月26日,在离瑞士边境不远的一个名叫东加的地方,德军的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被著名的意大利第52加里巴尔金纵队的游击队员们拦截了下来。德军行列里还有几辆坐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5日是前苏联领导人、一代伟人斯大林逝世50周年忌日。关于斯大林的死因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近乎标准的说法——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突发脑溢血在其莫斯科郊外的别墅溘然长逝。 一名俄罗斯历史学家和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学者在经过对前苏联秘密档案的潜心研究之后,发现上述说法存在着诸多可疑之处,从而认为斯大林极有可能死于被人投毒暗杀。 近日,《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独家披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