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文本深刻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入发掘 ,精选品位高、审美信息量大的题材及对题材进行匠心的艺术处理。小说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叙事艺术 ,叙述是小说存在的前提 ,是决定小说审美价值的必然因素。串连叙述与并联叙述、省略叙述与双层叙述、延宕叙述与双面叙述等是强化小说意蕴、深化小说文本审美内涵的理想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解读罗伯特·库弗的小说《保姆》 ,试图阐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被游戏化 ,使审美主题产生的不确定性 ,以及后现代小说具有的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在立意、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较之传统的小说审美有较为独特的创新。通过探讨微型小说的平民艺术定位及其在推动文化的繁荣方面所起的作用,来论证其审美价值取向的成熟,认为微型小说所具有的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双重特质,正是其审美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品质,它不仅奠定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且形成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因此,从文体的本质性特征上看,上古神话就是中国的原始小说。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大放异彩。但是同一名目下的文学命名,难以对官场小说形成统一、清晰的审美概括和价值估衡。因此,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官场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归纳成某种类型的官场小说审美形态已经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辨别、分析,我们归纳了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的七种基本形态,并对每种形态的官场小说进行了"症候式分析",在有针对性的考察中,给各类型官场小说的审美属性予以了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列宁认为,“在小说里全部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节,在于分析这些典型的性格和心理。”(《论文学与艺术》第2卷)照这个说法,我们可把小说的审美待征,大致归为三个方面:情节审美、性格审美和心理审美。由此,我们认为,鲁迅小说(指《呐喊》和《徬徨》)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心理审美。诚然,鲁迅小说塑造有典型情节,典型性  相似文献   

9.
微型小说是以微小的篇幅叙述细小的生活片断来揭示深刻的思想主题,善于以各种“审美场” 引起读者美感的文学样式;“审美场”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容相汇、同构同化的最佳审美现象与最佳审美境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是它的三个要素。而微型小说以审美场见长。  相似文献   

10.
论小说题材中的审美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题材是创作主体审美精神的新发现。其间,主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对催生题材的转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审美个性。主体的审美个性一般说来有三个因素:即美感因素、理性因素和各别性因素。就思维性质来看,写小说无非是一条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思维过程;而作为小说的首要前提,理性因素主要指催生和虚构小说题材的理性思考,即所谓的创作意图;至于各别性,则指主体之间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所限,进入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后,造就题材呈现出的互异性、各别性。  相似文献   

11.
巴金小说审美特征对话录熊雪林A:李先生,近年来您在巴金小说美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可否请您谈一下巴金小说美学的主要审美特征是什么?B:成绩卓著不敢当,只是有所探索罢了。在我看来,巴金小说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忧郁美。这种具有巴金特色的忧郁美,是巴金忧郁性情感...  相似文献   

12.
蔡梅娟教授所著的<中国小说审美与人的生存理想>一书似是一本透视中国小说历史发展的书,因为它大体勾勒了上古神话的小说特性,又以特定的视角描述中国小说的历史演进.但这并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本书特有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历史性,而在于它以一种特定的理论视角揭示中国小说共有的审美特性,这就是以人的生存理想为坐标,透视中国小说审美的深层底蕴.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语音层审美信息能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感,在小说翻译时也不容忽视,此层面的审美翻译再现也就成为小说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从音象、音型和音效三方面讨论语音层审美信息翻译再现的方法和意义,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在语音层审美信息的翻译再现进行探讨,以期给译者和读者以启示,提高两者的审美敏感度,加深对原语小说的审美体验,同时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再现原语的语音美,使读者尽可能多地享受这种美感.  相似文献   

14.
白行简的小说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文笔细腻,描写传神,写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之前志怪小说的桎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白行简的代表作《李娃传》进行分析,阐述了白行简小说的艺术结构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研究中,多数学者只注重对诗文理论的整理、归纳和探索,而对小说的审美理论研究却重视不够,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理论比较零散,缺乏具体的审美标准,其实不然。中国古代许多小说评点家的理论批评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具体审美标准:传统诗文美学理论多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自我的生活情感体验,侧重主体自身。而小说则以生活本身为主要描写对象,其审美倾向偏重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诗文理论注重精神的思辨性和情感的抽象性,而小说则注重人物性格的审美刻划,及其情节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为依托来再现对生活的审美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在审美传承、审美倾向和审美表述上,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绘画意味。他常以宋元绘画的取景框来摄取现世人文景观,用中国山水画的远视方式来审视所感的自然山水。他不仅嗜好以青绿色彩精心营造小说意境,而且善于以水墨写意传人物之神、造山水之景,更擅长于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来经营小说结构,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新的样式——“组画式”小说。  相似文献   

17.
论唐人小说的审美特征贾剑秋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唐代是一个飞跃。其题材内容虽沿袭了六朝小说的传统,“尚不离于搜奇记逸”,但开始走进现实生活,以前小说中浓厚的宗教性逐渐为世俗性冲淡;感性化的审美意象意境为感情化的审美意象意境取代;故事篇幅由“粗陈梗概”的寥...  相似文献   

18.
先锋文学研究焦点由传统小说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生成了小说新的审美维度,也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读者的缺席.文章运用接受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马原小说的接受语境与"元小说"语言的生成;"元叙述"的潜在接受者;接受者心理对先锋文学形成的影响,关注并考察先锋文学陌生化审美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20.
公案小说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走向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公案小说作为"社会情绪的减压器",适应了社会时代的需要;其二,通俗小说市场的运作对公案小说的兴盛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公案小说具有的审美特质适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