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红楼梦》中贾府男性人物命名的研究,探讨曹雪芹的人物命名艺术。观点有三:一暗含了中国民俗,二暗示了贾府命运,三暗喻了作者的身世,从中可以窥见曹雪芹为《红楼梦》人物命名的高超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写贾家的衰亡,正应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条“语录”,大约封建世袭制下的士大夫家族,一般是逃不脱这条规律的.宁府从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开始,第二代贾代化,第三代贾敷、贾敬,第四代贾珍,至第五代为贾蓉.荣府从第一代荣国公贾源开始,第二代贾代善,第三代贾赦、贾政,第四代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至第五代为贾兰。然后贾府这个轰轰烈烈的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也就一败涂地了。所以说曹雪芹写贾府从宁、荣二公传禄位至今五世,是有深意的。联系到红学界一些人认为《红楼梦》描写了贾府由盛而衰直至败亡的过程或者说展示了贾府必将彻底败亡的趋势只是某些红学家的想象的说法,更感到曹雪芹的伟大,他实际上已从诸多方面暗示了贾家的必然败亡,这点并不因为《红楼梦》后半部的佚失而就成了“想象”。请从贾府的水、人、文、玉、草五世“一代不如一代”,看宁、荣二公的禄位的断绝的必然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封律大家族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整个封律专制制度的灭亡也成了历史的必然。《红楼梦》正是从贾府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官僚大家族的逐渐衰亡以至突然崩溃的过程中,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人说封律社会下,宗法制的封建大家庭不会因“子弟的不肖”而灭亡,因而贾府也不可能因子弟的么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者及“原始作者”问题的考索是近年来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简单地将这部作品视为曹雪芹一个人草创完成,《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很多矛盾现象则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但探索“原始作者”如果诠释过度则有可能走向误区,并有剥夺曹雪芹“著作权”之嫌.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内部分析入手,结合脂批等清代文献提供的丰富信息尤其是这部作品成书过程长期性的实际提出《红楼梦》作者“家族累积说”的新命题,试图对作者问题上的种种偏颇加以节制,从而更恰切地把握《红楼梦》诞生过程中的文化语境并对作品文本的复杂构成状况加以阐释.“家族累积说”的提法还可以与红学界已取得的“曹学”成果挂钩,启示人们去探索曹氏家族的遗传基因特别是曹寅的文化素养对曹雪芹直接或间接的可能影响.这个新命题是在综合“世代累积”与“文人独创”两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所谓否定曹雪芹“著作权”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论史湘云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对全面广泛地表现作品的政治主题,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关于“十二钗”的结局,曹雪芹虽然在第五回的判词和十二只曲子中对她们的悲剧命运作了暗示,但在前八十回大都没有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男女之间“情”与“性”的问题上,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那就是曹雪芹反对“淫乱”。《红楼梦》中凡是与“淫乱”相关的人物,无论男女,均没有好下场。曹雪芹采用“用俗笔,写俗人”的手法,十分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性爱观。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写《红楼梦》,写的是宁荣二府峥嵘轩峻的厅殿楼阁,大观园蓊蔚洇润的树木山石;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翩翩公子,姣姣美人;是莺啼燕语,蜂逗蝶舞——而他忽然凭空写一个积年的老寡妇刘姥姥,真是乌鸦飞入凤凰群,极不和谐,极不相称。更可怪的是,这一个村妪刘姥姥,在十五年中,竟八进荣国府,贯串于贾府从兴盛到衰落的始终,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要角。人们不禁要问: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积年的老寡妇、村妪刘姥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认真考察刘姥姥在十五年内八进荣国府,所为何来,所交何人,所做何事,然后加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必要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7.
马瑞芳 《文史哲》2005,(4):54-60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丧的写作参照是《金瓶梅》中李瓶儿出丧。表现在相似的临终嘱托、棺木越规、僭越规矩等。而《聊斋志异》中金和尚出丧是前二者的过渡环节,即变繁琐为简练,变自然撷拾为理性归纳的中间环节。金和尚和秦可卿的相似之处是:都出身微贱;都生活在不合礼法的氛围中;二者都有异姓儿;作者对他们的丧事描写都采用了春秋笔法。曹雪芹笔下跟秦可卿出丧形成鲜明对比的可能是贾母之丧。秦可卿是辈分最低的重孙媳,贾母是辈分最高的老祖宗,身份形成强烈对比;秦可卿之丧在贾府极盛时,奢华无限,贾母之丧在贾府败落时,寒酸异常,丧事规格形成尖锐对比。从现存脂评找不到曹雪芹写过贾母之丧的痕迹,但没写过不等于没打算写。根据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测,曹雪芹笔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节:贾母去世时,贾府大厦已倾,贾母不仅不可能有风光大丧,甚至棺木都成了问题。这时,刘姥姥登场,出钱葬贾母并用二进大观园时的贾母赠衣为其装殓。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为这样的描写预埋了伏线:刘姥姥跟贾母有着非同寻常的“天上缘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打秋风者,二进荣国府因跟贾母投缘,变成贾母的贵客和“老亲戚”;贾母和刘姥姥的依依惜别,很像是贾府败落时刘姥姥葬贾母的伏笔。当年贾母惜老怜贫,刘姥姥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帮助贾母本人和她的家族。贾母能入土为安,跟秦可卿当年提醒凤姐安排祖茔有关。这样一来,贾母之死和秦可卿之丧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合情合理的对比,就小说构思艺术而言,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8.
焦大与包勇     
<正> 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家荣、宁二府数不清的丫头、仆妇和充当各种杂役差使的家人里,有两个不引人注目、但很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这就是焦大与包勇。先说焦大。此人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却是《红楼梦》艺术结构中不可忽视和不可缺少的人物。焦大的出场,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贾元妃才选凤藻宫前夕,当时是贾家最繁华,最兴盛犹即烈火烹油、锦上添花的时候;另一次则是在高鹗的续书中,即贾家被抄,这个“己历百年”的名门望族贾府开始败落的时候。这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完成小说《红楼梦》的统一的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手法?《福建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张文潜、颜纯钧的文章指出几点:(一)实体和整体.《红楼梦》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细",能在琐细、分散的描写中见出整体,如第二回先从整体上对贾府作了一次介绍,以后在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等事件中从整体上去表现贵族家庭生活的规模和气派;还别出心裁地通过人物的眼睛介绍和描绘贾府的环境,使各个纷繁冗杂的生活场面联成一个整体.(二)干扰和打断.对中心情节的干扰和打断,是《红楼梦》庞大复杂的艺术结构的一部分.这些有意插入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杰出的美学理论家。虽然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传世,但是,他却有意识地通过他的《红楼梦》来展示了他的非常丰富卓越的美学思想。如果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再强调、反复论述,并在《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中始终贯彻如一的“真”、“假”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作为全书“立意本旨”来加以强调的“色”、“空”观念,则是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真”、“假”观念的具体发挥。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是曹雪芹费尽“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引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而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自从离开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投胎坠落,问世已二百多年了。他就象滚雷闪电一样,划破了贾府茫茫黑夜的长空,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文学史的人物画廊里,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回,涉及到她的也就几回,虽着墨甚少,但形象却鲜明突出,给人以卓然不群的深刻印象.赵姨娘出身贫寒,原是贾府的一个丫环,后被贾政收房成为贾政的妾,她为贯政生了一儿一女,即贾环和姑娘探春,但是她并未因此而提高在贾府的地位,他仍旧是主子们的奴才,主子们活动时她在旁干些拉帘,铺椅褥之类的事;但也是奴才们的“半个主子”.她可以使用两个小丫头等,而实际上她还比不上任何一个高等的丫头,如鸳鸯,袭人、紫娟等,她受众人的排挤和欺辱,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上层主子可以任意啐她,骂她,她的亲生女儿探春与她疏远,甚至不认她,小丫头们也不惧她,会群起而攻之,总之她在贾府是极没时运的人.作者是怀着厌恶情绪来刻画这一个人物的,说她是“愚妾”,“蝎蝎整整的”,一说话行事就出洋相,就嫉妒.历来的评论家也认为她是“十足的反面人物”,“心术不正,面目可赠的人”(《明清小说鉴费辞典》第779页),被认为是“阴微卑贱的小人,不但目光短浅,胸襟狭窄”,而且“处处有坏心肠,起鬼点子,是个自己无能而又时刻害别人,心地极其阴暗,险恶的女人”(《红楼梦新评》)百盾).一句话,她不是一个好人.有人说:“戴蓝色眼镜的人看出来,世界没有一件不是蓝的.”这句话很有意味,说明我们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修辞用“偶”以表现人物性格的成长,性格转向自己的反面,往往标志着性格的最后完成。例如:聪敏空灵的黛玉变得糊涂了;能干的管家婆凤姐变得不能干。贾环成了贾府接班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贤淑的宝钗最后也改嫁了,她和宝玉的儿子贾桂由麝月抚养成人。“兰桂齐芳。”《红楼梦》的结局真是千皴万染的。  相似文献   

14.
凤姐之我见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曹雪芹着意刻划的人物之一,也是《红楼梦》艺术画廊中极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以他如椽之笔,一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写人方法,使读者见到了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九十九回以后,是宝玉叛逆形象的“尾”部。这个“尾”部中,有关宝玉的重要情节是他的中举和出家。出家是宝玉的民主要求同封建关系的矛盾走向解决的唯一途径;中举则是他走向出家前的合理的曲折过程。二宝成婚后,贾府大故迭起:王子腾病亡,贾府被抄,贾赦被贬,贾母逝世;贾府经济上枯竭,家人闹事,强盗打劫;贾府上  相似文献   

16.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5,(2):160-170
《红楼梦》的创作,经历了《风月宝鉴》→《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复杂的演变过程。《红楼梦》是今本《红楼梦》的第四稿。“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①《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它原来在“贾探春理家”之前《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位置上,而后被作者向前移至“葫芦案”和薛宝钗“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②故事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沿着这里往下创作,直到“末回《警幻情榜》”③为止,从而创作出“百回”④《红楼梦》。而后,曹雪芹将《上三十回》⑤压缩成三回《红楼梦》,放在第四回之前,作为小说的开端,之后,他又从开端修改下去,成为“百十回”⑥《红楼梦》,但始终未改变《红楼梦》创作思路。《红楼梦》创作思路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思路,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思路。这为统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红楼梦》结构、主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曹金钟 《江汉论坛》2006,(5):119-122
《红楼梦》中时序“矛盾”产生的原因,除作者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的体现外,另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因作者重写意而产生的结果。写意美学思想和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在这里是合拍的,正是由于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一直贯穿着写意美学思想,才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一些时序的“矛盾”,甚至地点的“矛盾”、人物年龄的“矛盾”以及其他一些“矛盾”等。  相似文献   

18.
艺术技巧决定于内容,但同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譬如绘画,同样取材于生活,忠实于生活,但画出来的图象硬是有文野、高低、优劣之分,这是由于作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不同所造成的。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都十分重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以及《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鲁迅的名言:“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对《红楼梦》一书的极高的评价。茅盾在《关于曹雪芹》一文中指出:“《红楼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  相似文献   

19.
妙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里有位女子,名列“金陵十二钗”第六,她既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员,又不是四大家族的亲戚;她颇有点傲视贾府,甚至敢于怠慢贾母,却又不能不依附于贾府;除了贾宝玉等很少几个人以外,几乎谁都有些讨嫌她,却又谁也不敢开罪她;说她是尼姑,她又确乎是位小姐,说她是小姐,她又确实是个尼姑。这位女子,就是妙玉。反映在她身上的这些现象,是“金陵十二钗”中少见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因此,如何理解这一形象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人物谱系模式的神话原型追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入《红楼》世界 ,如入迷宫。最直觉的困惑就是其中的人物设计 :有一个贾宝玉 ,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如出一辙的甄宝玉 ?宁国府的孙媳妇秦可卿怎么会和警幻仙子的妹子重名 ?林黛玉与薛宝钗如此不同 ,为什么会“钗黛合一” ?为什么黛玉有一个影子晴雯 ,宝钗也有一个影子袭人 ?为什么贾府中竟有一个又一个“眉眼”、“模样”像林妹妹的女孩子 ?曹雪芹从何处获得灵感 ,设计出关系如此复杂而奇妙的人物谱系 ?《红楼梦》最基础的故事情节是大荒山下的顽石凡心偶炽 ,入世为人 ,又回归于大荒山青埂峰下。由石头变幻而成的贾宝玉 ,是书中的一号人物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