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对间接宏观控制问题的研究中,人们非常注意探讨间接宏观控制体系内部的机制配套问题,这当然是对的,但绝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间接宏观控制仅仅只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运行需要有其它方面条件的配合,特别是需要有市场条件的配合。间接宏观控制体系的建立和间接宏观控制功能的发挥、乃至间接宏观控制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在所说的宏观经济控制,就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对国民经济我们一向都是控制的,按一定的条规,一套框框,把整个国民经济都控制住了.表面看来,这样的控制似乎并不产生什么宏观控制上的问题.而实际表明问题很大:把微观经济都堵死了.宏观与微观是对立统一的,现在要搞活微观,把企业搞活,所以才出现并认识到宏观经济控制这个问题,应当说这是一大进步.现在讨论的宏观经济控制,不同于我们过去搞过的那种所谓宏观控制.现在我们要实行的宏观控制,包含有以西方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那种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欧美等国那样的宏观控制,也不同于我们过去采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搞活微观经济。而在搞活微观的同时,能不能加强宏观控制,防止盲目性,防止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的失调,则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之间,处理不当会出现矛盾,但处理得当,则能两全其美。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能够有计划地组织整个经济发展,根据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平衡。这说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经济制度,它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要优越得多。但也应当看到,既然计划经济是崭新的,便不可能十全十美;人们要正确掌握规律、安排好计划,也有一个学习和通过实践逐渐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们决不能因为有缺陷就否定优越性,也不能因为有优越性而忽视缺陷。  相似文献   

4.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这一运行机制中,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就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一初步的探索. 一、宏观控制与宏观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宏观控制与宏观管理混为一谈.事实上,宏观控制与宏观管理是存有区别的,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宏观控制与宏观管理的区别首先表现在控制与管理在词义上存在差异.控制与管理在英语中分别是"contral"和"manage",一般来讲,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对某项活动的具体安排通常用"manage"而不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经历由传统经济模式向新经济模式的转换过程。为了顺利实现模式转换,使改革健康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搞好宏观控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动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协同有序地运动。本文主要是讨论模式转换时期基建投资的宏观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工商银行在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中的地位工商银行是国家的专业银行,握有信贷、现金、结算、利率等经济杠杆,因而在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工商银行是宏观控制的"调节器".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资金分配为中心的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对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消费宏观控制属于需求管理的范畴,其目标在于实现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均衡,其中包括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的总量均衡及结构均衡。消费宏观控制实质上是消费需求的宏观控制。消费需求制约于一系列因素,国家应选择哪些因素作为控制对象?如何实施控制?这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国民经济宏观控制与调节的原理 国民经济从宏观上看是一个大系统。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同技术系统、生物系统的运行一样,是可以进行控制与调节的。其特点是人直接参与指挥、控制和调节。技术系统、生物系统的调节可以用某种器械自动平衡偏差、排除干扰、补偿干扰等方式进行,以保持平衡状态进行活动和运转。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也是如此。所以,国民经济宏观控制与调节的基本原理是综合平衡,用另一种说法表述,就是按比例。只有按比例才是真正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间接宏观控制体制由微观基础、市场中介、宏观控制机制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其作用过程表现为:宏观控制机制调节市场机制运行,市场机制调节微观经济活动。对于间接宏观控制的微观基础和市场中介,我已另文作了分析,本文着重探讨宏观控制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要求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来协调国民经济,这是不应该有什么疑虑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计划市场相结合,即选择什么样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宏观控制、微观搞活。本文试图对各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利弊,从中选择最佳模式,模式的选择还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不发达商品经济的制约。模式比较:从协调机制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总的模式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模式也是我们重新构造宏观经济控制系统的基础。近年对这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控制参数的运用和控制环境两方面,而少涉足宏观经济控制效应的研究。本文拟就宏观控制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谈点个人看法.一、宏观控制效应几种形式宏观经济控制效应是指国民经济控制主体(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控制手段,对控制客体(市场或企业)实施控制时产生的效果。国家经济控制职能的发挥,需要通过宏观控制系统,而宏观控制系统首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一、探讨交替时期宏观控制问题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宏观控制的种类事实上已区分为:传统模式的宏观控制、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宏观控制、新体制下的宏观控制三种形式。所谓传统的宏观控制,就是以经济的纵向联系为调节对象,靠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13.
不少同志以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加商品经济。这种理解,首先在逻辑上造成困难,因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去解释,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假如再加一个商品经济,岂不导致概念的混乱?更重要的是,对“有计划的”、“计划经济”的理解不科学,很容易造成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形如两张皮,不能把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实践上便出现计划管理与市场机制脱节乃至对立。我以为,倘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应当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的“有计划的”,理解为市场调节和调节市场的双导向运动,即把自发的市场调节自觉化,使整个宏观控制变成一个以市场信息反馈为中心的大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采取总量分析方法、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称做宏观经济学。这有别于采取个量分析方法、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可称为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即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前,经济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计划经济,即“在社会统一计划指导下发展的国民经济”。对此,人们是十分熟悉的,因为建国以来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经济体制中,而且一直视其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市场经济,即“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国民经济”。对此,有相当多的人是较为陌生的,因为多年来我们一直视其为异端,甚至视其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组织经济、调节资源配置的形式”。对此,多数人是比较朦胧的…  相似文献   

16.
财政资金是国家对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工具,国家必须对财政资金运动进行宏观控制,加强宏观计划管理和财政管理。信贷同财政一样是国家分配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工具,国家必须以从加强信贷业务管理和调整利率两方面实现对信贷资金运动的宏观控制。组织好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统一平衡,对协调货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联系十分密切,必须互相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对宏观控制问题作一些探讨。 宏观控制系统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介于宏观经济计划决策系统与微观经济决策系统之间。由于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主体——国家不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的决策,这样,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就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宏观控制系统的任务正是  相似文献   

18.
政府对经济可以采取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种方式。宏观调控的方式主要有银行利率、税收水平、财政支出、收入分配和关税等政策。但这种方式要解决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供求状态,或者说是大范围的、所有市场的商品价格,即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一般是中央政府或中央银行。微观调控的对象一般涉及的是某种商品的供给方(企业)或需求方(消费者),采取的调控手段较多,主要的经济手段有限价、最低保护价、明补、暗补和税收等方式。此外还可以对产量、利润率和工资率等方面加以调控。实施微观调控的主体一般是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改革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投融资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投资范围 ;二是政府投资管理的职责分工和投资方式 ;三是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的宏观控制。  相似文献   

20.
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不仅是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前提条件,也是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当前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的规律,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农业能否稳定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提供较多的生活资料、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等有利条件,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逐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