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贫困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环境。贫困可以以经济收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指标加以反映,但是一定与环境背景有关,而环境制约下的贫困至少有分散经济、封闭经济、脆弱经济和传统经济四种形态。本文认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及贫困地区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环境与贫困的四种互动变化方向。最后,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应重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已经摆上我们的议事日程,特别是高校中占绝对多数的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尤其显得重要。在加强这部分学生的环境教育工作中,我们通过理论渗透、专门设课和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以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热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通过对环境资源问题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环境资源会计化是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环境变化给北极原住民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健康、饮食等方方面面,本文以经济要素为主线,以加拿大因纽特民族为例,考察北极原住民在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下的社会生活的变迁.首先,环境变化使因纽特人的传统经济活动——狩猎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其次,环境变化使北极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便利,然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环境变化给经济活动带来的边际效益将随着资源的开发殆尽而对因纽特人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最后,旅游业是因纽特民族的第二大产业,然而那些可以满足游客猎奇心理的因纽特人传统活动已经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外来文明的冲击而悄然发生了变迁.总体而言,环境变化对因纽特人利弊参半,前途莫测.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多重环境伦理意蕴的全新旅游模式,但在其快速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生态"的自反性现象,导致了诸多环境伦理问题,从而严重阻碍了它的可持续发展。上述问题之根源主要在于地方政府"GDP主义"压倒一切、旅游开发商"利润最大化"压倒一切、旅游消费者"个人中心主义"压倒一切,以及全社会的环境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等。因此,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尊重自然、和合共生与协同进化等新的环境伦理观;遵循生态优先、生态正义、生态安全和绿色低碳的环境伦理原则;坚守环境道德边界,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关系。惟其如此,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进而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强劲的环境文化支撑。环境文化即环境制度(法规)和环境观念(道德)的"组合",没有道德向善的法不是良法,而没有法制保障的道德也难以为继,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环境治理实践看,我们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收效尚不尽如人意,深层次就是环境文化的"滞后",为此必须破除一系列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7.
首先考察挑战人类文明的主要环境问题,回顾了人类作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明智选择.然后论述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多维变革.最后分析了中国在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必须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逻辑的梳理,系统阐述、分析并挖掘了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早期萌芽的环境伦理思想的精髓,从体现“天入合一”思想的天入合一、钓而不纲、仁民爱物、道法自然四个维度出发,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环境伦理思想代表的价值取向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相似文献   

9.
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正义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合乎自然,即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环境正义既是将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法学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也是将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环境资源法学理念有机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从环境正义理念可以推导出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资源法学理念.其中,维护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是对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的起码要求.在影响我国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安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其他一切安全的基础条件.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态安全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贯穿在环境资源法整个体系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有关环境安全或生态安全的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0.
生态节能的居住环境是现代住宅及其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居住环境思想,儒家的万物系统循环变化思想与现代生态居住环境设计中的“系统设计”观正相符合;道家万物“周行”、“复命”的运行规律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佛教的缘起说引导人们从万物的共存性出发走向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风水学中与环境相协调的艺术则对人居环境、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等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些生态居住环境思想对现代住宅及其环境设计有很多启示,比如文脉保存、降耗节能、生态和谐等。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的非线性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扬弃了传统的线性社会发展观,并由此走向非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是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本质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在非线性思维的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更全面和更理想地描述社会发展的状况,它能够使人类通过设置恰当的初始条件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生态等方面相互耦合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导致城市景观类型的更替和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山城重庆的城市景观和视觉形象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变化。这种改变需要一种整体的视域,即首先依据自然地理条件,构建水环境整体艺术景观;其次要尊崇历史文脉,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公共艺术展现地域文化细节,同时还要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用公共艺术的当代语言和艺术观念来构筑城市的未来想象,三者共同构成重庆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整体视域。  相似文献   

13.
矫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误区,就是要辩证地认识到:不盲目追求GDP增长,不是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就不重要了;坚持全面发展并不否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步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并不否认改造自然的必要性,而是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建设自然的目的;以人为本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进入第二次飞跃时期,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其核心思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即生态文化作支撑。高校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种基本方式影响着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生态旅游便风靡全球,我国也兴起了生态旅游的热潮。但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名不副实、地方经济文化受到影响、利益矛盾涌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被不当利用等。要改变这些现象,只有加强生态旅游立法,理顺管理体制,如实宣传生态旅游,调整收益分配格局,保护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才能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与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决定了研究消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拉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建设和谐的消费文化,即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承接,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健康、适度、公平、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绵延的精神动力,水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增强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分析了我国水生态建设的概念、内涵,阐述了水文化建设对贯彻可持续发展治水思想、促进民生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了我国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水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提出推进水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符合人类发展和人性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出是对人类及人性发展本质性、规律性以及终极价值认识的深化。笔者认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理念、营造高品位的人文文化环境,通过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与传颂、可持续发展及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启迪以及学生的养成训练等多层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科学文化的精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的核心表现是国家软乓力。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釜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右江河谷是古代重要的经贸、文化通道,它对桂西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田东位处右江河谷中心地带,自古为交通要冲,挖掘古道文化、重塑现代精神,有助于田东社会经济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