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规划模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荷兰阿尔梅勒都市农业项目,并以该项目为例,引申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入都市农业概念的规划实践模式。通过对国外先进案例的研究为我国城郊住区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当前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将都市农业同自下而上式的住区开发相结合,引导集约式城市郊区发展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韩晗 《东方论坛》2014,(6):65-70
都市文明与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都属于"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新产物。在科学思潮的主导下,都市文明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使日常生活呈现出审美化的特质。这导致了都市文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进程中获得发展与完善,使得两者共同丰富了科学思潮的人文内涵,并促进科学思潮得以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来影响社会的大多数。因此,科学思潮既积极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性进程,同时也为这一进程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科学思潮角度切入,可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与都市文明两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3.
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实践与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存在显著的差别。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都市农业理论和实践入手,就上述各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差别,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并从我国都市农业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外的经验论述了我国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都市农业是利用城市间隙进行农作物耕种和家禽家畜养殖的农业活动。文章分析并梳理了都市农业的发展历程,根据不断演变的实践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1919至1959年、1959至1996年、1996年至今3个主要发展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特征、优势及发展前景。最后提出都市农业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发展都市农业和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在简要回顾都市农业和生态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发展都市农业与建设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视角,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昆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过程中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都市农业是城市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城镇外延空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功能空间。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优化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本文通过对阎良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基于点—轴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应用ArcGIS叠合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方法,分析阎良区都市农业形成的空间布局,提出阎良区都市农业"五带两区"发展的空间格局。最后对阎良区都市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2,(6):13-13
频频爆发的“瘦肉精”、“农残超标”、“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问题,使民众对身边的农产品是否安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哪里能买到孝如心菜,何时能吃上安全食品”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城市为依托的CSA生态都市农业逐渐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设起来,以其绿色有机的生态种植模式从产业链的源头解决了捉产品的安全问题,为消费市场提供了优质、卫生、无公害的鲜活农产品。CSA生态都市农业一时间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成为改变中国传统农业模式的星星之火。然而CSA生态都市农业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大量的问题,制约着生态都市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之后,从产生背景、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功能等方面比较了中外都市农业发展的不同点,指出国外都市农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都市农业都不适用,我国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借鉴国外持续农业的发展经验,本文认为要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都市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化两个方面构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成份是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而后者的发展水平又依靠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水平。以国内外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背景 ,分析了广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阐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最后提出了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魏本权 《东方论坛》2008,8(1):97-100,1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邹平模式”代表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派”学者发展乡村以引发都市的路径;而为学界长期忽视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则采取的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模式。“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界对乡村改造与发展道路探索的两个路向:从乡村走向都市抑或从都市走向乡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角度对青岛与邹平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模式已经具有都市“反哺”乡村、城市文明“反哺”乡村文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