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百年来的《水浒传》研究 ,特别是其主题研究 ,不同的角度、语境与释读者 ,从而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我们从《水浒》文本的不确定性、主题释义的开放性、接受者前理解的介入性、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探寻出《水浒》主题释读的多重困境。因而 ,决定着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必然由“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亦此亦彼”的中庸思维向“非此非彼”的多元思维开放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 ,新时期小说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但是 ,从新的视角来分析 ,1 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具有新的价值坐标 ,呈现为一种“革命性” ,无论是主题、视角、文体还是艺术本质、作家的审美意识、小说的艺术精神都有极大的变革 ,有着全新的面目。它在主题、文体、美学风格等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青春文学”作为现今广泛探讨的文学概念,已经在当代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从饶雪漫青春小说的文本入手,围绕“青春”这一总主题对其在小说中的全新构建加以比较研究,进而阐释其用多变的青春主题打造了纯文学的新流行.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绵阳市科学小说研究会在绵阳举行关于科学小说若干理论问题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近8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认为,“科学小说”问题在我国从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来并专门开始系统研究到今夭,仅三十年时间,因已经出现了一批比较好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比较好的科学小说作品,受到社会的肯定。现在,“科学小说”的探索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重视。 与会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它是根据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千年代“革命小说”的“革命加恋爱”是“五四”小说个性解放的道德主题向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开始转换和交汇时的必然形态。用“革命的浪漫蒂克”评价当时的“革命小说”,这标志着人们对革命小说的深刻反思,说明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审美观念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从小说的类型或体裁上可以归为“奴隶叙事小说”或“奴隶叙事文学”。本文将分析和研究这部小说所表现的奴隶获得自由和文化回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高侠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80-84,108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小说中的“自然”不仅被用来营造场景气氛、标志事件进程或烘托人物心境,同时也是达成创作意旨的隐喻和象征的主要载体.小说的“自然抒写”着眼于作家对人事与景物关系的处理,其隐含的自然审美观会对作品艺术风貌产生直接影响,并进而折射出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态”.借助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种重要创作思潮代表性小说文本“自然抒写”的流变,可以透视新时期文学人道主义审美思潮的演进轨迹:知青小说粗狂沉滞的“自然抒写”中充溢着青春激情;乡土风俗小说圆融灵动的“自然抒写”中呈现出人性的自然回归;寻根、先锋小说深邃、狞厉的“自然抒写”中蕴含着人性的哲理求索;90年代生态小说悠远澄澈的“自然抒写”中则透露出“天人合一”的诗意憬悟.由此可见,新时期小说紧紧依托自然审美来呈现主体意识对理想、自由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艺术风貌也因作家自然审美态度及抒写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致,其间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演化成为观测世纪之交“精神生态”的一扇视角绝佳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的小说。这部小说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对“我和母亲”这一常规主题进行挑战。本文将从挑战“母亲”的意义 ;小说中讲故事的“母亲” ;小说中的讲述与再讲述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汤亭亭在小说中重构了一种对话式的母女关系 ,并以此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态度  相似文献   

11.
周志雄 《学术探索》2005,(5):124-128
小说情爱叙事的电影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一种传播形式,电影中的情爱叙事与小说原著的差异是简单的,但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爱情对专制的控诉到爱情的存在主题,从“移植”、“强化”、“改写”等几种不同的改编方式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九部电影对小说情爱叙事的改编,见证了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历史变革和多元化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改革主题小说的发展演进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80年代前期的“改革文学”、中期的农村改革小说、90年代“分享艰难”式的作品、后期描写改革的长篇小说。这一主题从关注政治开始 ,中经道德、文化 ,最后落脚于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其发展演进的总体趋向是 ,从侧重改革理念的表现到侧重改革生活的再现。这反映了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深刻变化。改革主题小说创作的历史实践说明 ,现实主义的本质不在于理性认识而在于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涂途 《云梦学刊》2014,(3):109-111
长篇寓言体小说《幻变》在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深意和哲理.面对世界的变幻,艺术地表达了对生态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还表现了心灵生态,以一种“异类思维”、“换位思维”的生态观关注自然、社会和人文生态的互通、互动和互惠的关系,寄托了对生态走向的美好心愿和诗意向往.同时小说昭示我们,要改变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文化)生态,就要从改变心灵生态入手.  相似文献   

14.
徐静 《学术论坛》2012,(6):197-200
《金色笔记》是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手法的应用,将小说的主题深刻地表达出来。文章主要是从意象隐喻入手来解读小说,重点从小说中出现的"推石头上山"、"笼子里的老虎"以及有关"水"的意象隐喻来分析和深化主题,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主题表达和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桑园留念》:苏童的经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苏童小说创作中的“少年”、“欲望”、“死亡”、“女性”书写的方式及主题意象都源于《桑园留念》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17.
樊星 《江汉论坛》2003,(7):91-9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展开,世俗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主要选择,并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从平民的世俗生活中选择创作的素材,寄托平凡的情感,已经成为从汪曾祺的“怀旧小说”、邓友梅的“市井小说”、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到池莉的“过日子小说”、刘玉堂的“新乡土小说”、王安忆的“海上繁华梦”系列小说的共同主题。在诗歌创作方面,我们也不难从“朦胧诗”中找到世俗情感的思绪。虽然一般看去,“朦胧诗”对于政治灾难的反思,对于个性的呼唤,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都明显带有思想的品格和某种高雅气质,但这并不妨碍“朦胧诗人”表…  相似文献   

18.
张洁和韩国作家朴婉绪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小说,共同体现了剥夺的女性主义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内,两位作家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形象和女性问题,因时代不同其形态也不同。它从“恋爱(婚姻)自由的剥夺”到“主体性剥夺”,逐渐向观念性和基础性问题深化,并逐渐从“对象的差异”向“领域的差异”深化。  相似文献   

19.
栗华 《北方论丛》2001,(6):80-83
《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对其主题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解读其意象和细节入手,可以对小说主题作出一种新的阐释:即通过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一对“野”的爱与恨,小说表达了对叛逆性格的崇拜和对虚伪“文明”的抗议。应该指出小说的男女主义公是具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作者对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行动是有所批判的,从而捍卫了生活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戏曲小说的研究中,单一的主题思维,显然不能涵盖它复杂多重的思想底蕴,这差不多是众多研究者的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内涵的多元性与结构的复合性,是古代著名的戏曲、小说文本所共具的特征。这也多少从一个侧面映现出明清时期,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变易。这里不妨借用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的概念来表述,即往日文本中所体现的那种“单元简易心态”,已开始向文本创作的“多元开放心态”转换,而且愈到后来愈明显。就戏曲来说,“南洪北孔”,正复如此。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创造出的是一种复杂的多声部文本,它是对“单鸣独唱”主题的超越。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试将拙文所探讨之《桃花扇》,暂命名为一种“复合”文本。所谓“复合文本”,它所传达的显然不是单一的主题,而是双重或多重主题。笔者又之所以将它暂规定或假设为“二重主题”,也只是一种撮其大要的初步探讨而已,那另外的深含,不是已有和正有许多论者在不断地发掘和重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