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古宁 《理论界》2005,(4):10-11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滥用。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从道德和经济的角度外,最根本的是通过加强监督,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相似文献   

2.
权力制约与消除腐败王彦坤一、权力制约:消除腐败的根本途径考察古今中外的腐败现象,不难发现任何腐败行为均与权力不可分割,腐败行为就是权力主体滥用权力,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来满足个人私欲的行为。缺乏制约的权力往往是腐败滋生的源泉和工具。当某集团或某个人握有...  相似文献   

3.
金毅 《兰州学刊》2004,(2):34-35
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本文拟特从权力的角度对腐败的成因及防治作以剖析。权力只是腐败的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腐败实质上是权力的滥用、权力的异化、权力的错位。导致权力腐败的原因主要有权力自身的腐蚀性、陈旧腐朽的权力观念的影响、权力资本化和市场化、权力监督的弱化以及道德约束的软弱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不少权力腐败,反腐倡廉,对策虽多,但与其场汤止排,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以权力制约权力。一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增大了腐败的可能性。权力腐败具有历史性、世界性,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在私有制社会里,形公实私的公共权力必然谋私,必然导致腐败。公有制社会里,公共权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旦公共权力在一定条件下异化成私有权力,腐败同样不可避免。可见,权力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私有或私有化(异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初建时期,经济…  相似文献   

5.
论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不仅是人类社会在文明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更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克服的障碍。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权力腐败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却仍很薄弱。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权力腐败的内涵与根源、权力腐败的隐形化和显形化以及权力制约三个方面,对权力腐败作一理论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权力腐败的内涵与根源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掌握权力的人都难免滥用权力。孟德斯鸠说:“久握权力会使人腐化”。阿克顿勋爵使用了更为精炼的语言:“权力必腐,极权极腐”。看来,权力与腐败之间  相似文献   

6.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腐败的本质是以公共权力为资本,背离公共利益目标,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物质利益,即以公权谋私利。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何清除腐败、保证政治清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腐败形式正在我国呈现出一种蔓延的趋势,那就是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集体腐败行为。集体腐败是相对于单个个体的腐败而言的。集体腐败是指拥有一定公共权力的某政府机构中的一些人或全体成员共同利用本机构的公共权力谋取本单位成员私利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从词义上看,是指事物处于腐烂、败坏和变质的状态。腐败一词被移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则主要是形容公共权力使用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所造成的对公共意志的违背。被人们称为“政治癌症的腐败,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以及对党和政府声誉的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腐败现象痛恨之时,应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对其防治制度的可行性和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在考察产生腐败的诸多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本身和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与腐败的产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腐败行…  相似文献   

8.
对权力腐败的危害、成因和对策,社会各界议论不绝于文,但权力腐败现状仍令人堪忧。本文拟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权力腐败危害严重,现状堪忧权力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搞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权交易等以职权谋私利的行为。它是党内和整个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的要害所在。权力腐败的危害性在哪里?举其要点有五:一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党和政府的权威,降低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并蕴含着社会不安定因素。二是权力腐败的“权力承包、权力入股”等使改革举措变形扭曲。权力腐败使我们难以在改革中…  相似文献   

9.
论腐败     
论腐败百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腐败不可与非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腐败同日而语,但既为腐败则必有其共性。本文试图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宗旨,就部分相关方面作出理论的说明。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教正。-、腐败是绝对权力的本质特征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一定对,如权力是可逆的互相制...  相似文献   

10.
公有领域批评者将“忽视使用者在知识、财富、权力、获取途径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假设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从公有领域收获财富”的学术预设形容为公有领域的“浪漫主义”。对中国而言,公有领域的自由使用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公有领域的创新又是消除知识贫困、对抗文化霸权的有效途径,与其责备公有领域是浪漫主义的,不如确立公有领域的创新观--促进公有领域作品的自由使用与创新。实现对公有领域创新的激励,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教育体系的支撑与文化市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使这一方略彻底贯彻实施,必须坚定不移地清除权力腐败这一严重障碍。 一、权力腐败是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之源 在我们国家,权力腐败是局部现象。但是,“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遏制权力腐败,已经到了“水将漫堤,情势危急”的时刻。必须“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清除权力腐败,实现依法治国。 什么是权力腐败?权力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担任公共职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利用其特殊身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使公共权力产生异化或嬗变。权力腐败不仅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而且还危及党和国家的生存。为此,江泽  相似文献   

12.
提起腐败,人们立刻会想到官员腐败(权力腐败)。其实,腐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获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的行为,因此按这个定义来界定腐败的话,把腐败简单等同于官员腐败(权力腐败)显然是不公平与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王蒙 《南方论刊》2023,(9):12-14+32
但凡有公权力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腐败。腐败诱因包含主客两个方面,主观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因素对公权力行使者的诱惑与驱动,客观是权力本身的“资源”属性,以及它的可寻租化。审视历史,中国古代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内”,以道德教化和自律来干预官员的腐败动机,从而进行积极的预防;而西方的腐败治理着力于治“外”,以分权制衡、外部监督来阻却权力寻租和防止权力滥用。在当代,腐败形态变得愈加复杂,应当整合创新腐败治理路径,实现腐败治理的高效能。  相似文献   

14.
一、从理论上认识权力具有趋向腐败的必然规律人们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腐败”。当然,这只能认为是一些人对眼前的种种腐败现象所作的直观概括;确切地讲,所谓社会腐败,应当区分为政治社会的公共权力腐败和市民社会的世风腐败两个层面。此二者,虽然具有相互影响的性质,但从根本上讲,前为因后为果,即公共权力的腐败导致和加剧了社会风气腐败,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社会是无所谓腐败的。这是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广大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的人民不存在腐败的问题;而权力则不然,它来源于社会劳动,又…  相似文献   

15.
西方学者关于腐败及其评价指数的论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者在确定腐败概念时,侧重以市场为中心下定义;或侧重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下定义。在分析腐败的原因方面有四种主要观点:一是现代化导致腐败化;二是寻租理论;三是未满足需求的社会理论;四是阶层结构虚弱论和拜金论。相关国际组织为遏制腐败制定了各种评价指数,以确定一个国家政府的腐败程度。并为防范与遏制腐败开出了不同的药方:高薪养廉;权力制约;加大道德代价的付出。  相似文献   

16.
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权力腐败主要有6种表现:权力关系化。就是利用手中权力拉关系,为以权谋私大开方便之门;权力商品化。就是把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等同于政治原则,搞权钱交易;权力私有化。就是把权力当成私有财产,有多大权谋多大私;权力资本化。就是利用权利捞取钱财,扩大资本;权力特权化。就是利用手中权利搞特权,进行腐化堕落;权力家长化。就是独断专行,以权压人,仗势欺人。这些表现提醒我们,防止权力腐败要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充分重视。我认为,在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权力是借助国家强制力控制、支配、影响他人的一种力量,是支撑、推动现代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一大能源。但它又具有腐蚀性和侵犯性的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权力被滥用,就会导致政治腐败,妨碍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权力之易于被滥用,趋向腐败,源于权力的承担者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利益的驱动下,权力的承担者有可能背离权力存在的宗旨。这一点已被一些思想家的论断所应验和佐证。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深入研究欧洲各国的政治实践后,曾断言:“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①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也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②因此,有权力必须有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呈高发态势,给农村各项事业与党的执政形象及执政基础带来巨大危害。村干部"微权力"腐败尽管类型各异、成因复杂,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机制的滞后或缺失。要破解我国村干部"微权力"腐败治理难题,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农村基层法治机制、村干部权力监管机制和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权力腐败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是权力寻租、权力经商和权力换食换特色.权力腐败的产生有外部诱因,更有内部原因.根除腐败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消除滋生权力腐败的土壤;二是构建完善的反权力腐败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腐败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所谓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败行为分为政治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政治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有价值的事物(如权力、财富、名誉)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后者则以对前者的忠诚、支持或服务作为回报。经济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积府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干预的情况下,寻租活动“兴旺发达”。寻租活动又称寻求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