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公职人员常见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较大,必须加以整治。分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并从教育,监督、打击力度等方面深入探讨预防对策,努力营造“不想犯”、“不敢犯”和“不能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
原本是为加大反贪惩腐力度,弥补立法不足而设立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无形中却成了网开一面规避法律的缝隙。近几年的涉及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中,巨额的来源不明财产频频出现,金额不断攀升。该罪名客观上成了一些腐败分子的挡箭牌、护身符、保护伞、免死牌,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精神严重不符。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莫让腐败分子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中获益,已经成为反腐倡廉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职能机关,在反腐斗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在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持“常”、“长”二字,持之以恒将反腐斗争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比 《决策导刊》2006,(11):40-40
今年以来,高检院和市院先后召开了全国、全市检察机关第二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实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重心转移,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开展得如何,关键在于党组一班人。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京山县地税局党组一班人把预防职务犯罪作为解决地税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我们首先是要求县局班子成员带头廉洁自律,在执行政策上不乱开“口子”,不收“人情税”,不办“关系税”。县局班子坚持集体决策,实行决策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子证据将成为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重要证据类型,电子证据的取证技术也将紧密结合传统证据形式的取证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里,电子证据在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电子证据”的取证及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何丽丽 《决策探索》2011,(21):80-81
越来越多重量级职务犯罪的落马者并没有悔过自新主动“交代”问题,而是选择“逃跑”,与之一起逃跑的,往往还有他们的子女。就这样,一批“逃二代”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打击职务犯罪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课题一直是司法界所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将近七成的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量刑出现了明显的“轻刑化”趋势,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们大多最后会被免刑或者判处缓刑,这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化解职务犯罪“轻刑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实践先行”,经过检察机关二十余年的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制度重新审视,进行必要的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0.
翟校义  梁洁 《决策》2008,(9):30-31
近年来我国干部职务犯罪出现了低龄化倾向,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这就是所谓的“35岁现象”。“35岁现象”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35岁以下干部群体职务犯罪以贪污、受贿为主,涉案金额普遍较高;二是该群体行政职级普遍较低,大多是单位副职、基层站所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这一现象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35岁会成为一道坎?  相似文献   

11.
赵源 《决策与信息》2009,(10):16-17
职务犯罪是高级形态的腐败,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已经开展,然而职务犯罪的数量却有增无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预防机制不够合理,同时也是因为职务犯罪预防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最终导致职务犯罪预防效果不够理想,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什么预防、预防的依据以及如何有效预防等。  相似文献   

12.
在2004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沙洋县国税局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环境建设先进单位”,这是该局继“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预防职务犯罪先进单位”、“县级民主行风评议最佳单位”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其采取的相关举措是: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严惩职务犯罪作为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是一项具有合理性和策略性的惩治政策,对减少和预防刑事犯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年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对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惩治职务犯罪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结合《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探讨宽严相济形事政策在惩治职务犯罪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审判人员在金钱和享受的诱惑下,以手中的审判权力作为交换筹码进行权钱交易,权情交易、权权交易而堕入了职务犯罪的深渊。据高检院统计,2004年3-6月,福建省检察机关查处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就达27件之多。本文对审判人员职务犯罪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邢亚丽 《办公室业务》2011,(Z1):151-152
纵观近些年发生的职务犯罪,就如何从学习教育、落实制度、加大监督力度等几方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重庆检察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5岁左右干部已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这种现象被称为“35岁现象”。近日,多家报纸报道6.3万的受贿金额就让年轻有为的副局长官路走到终点,“35岁现象”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方结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去年查办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浅谈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呈现的新动向、产生新动向的主客观原因及遏制涉农腐败的预防举措。  相似文献   

18.
透视当前职务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正常管理,损害国家机关的信誉,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职务犯罪的共同特点是其行为的违背职责性.据此,通常将其分为:贪利性职务犯罪,如贪污罪、贿赂罪、挪用公款罪等;擅权性职务犯罪,如刑讯逼供罪、非法拘禁罪、滥用职权罪、枉法裁判罪等;失职性职务犯罪,如过失泄密罪、玩忽职守罪等.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务犯罪也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宁剑 《决策探索》2014,(18):90-90
习近平总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重要讲话,是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基层预防工作人员的鼓励和鞭策。而如何把预防职务犯罪转化为生产力,如何有效地开展预防工作,洛阳市洛宁县人民检察院在乡村实际工作中为预防工作探出新路,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领导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副职,不懂民主集中制的真谛,不能在领导集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正职不论正确与否,往往言听计从,一律“坚决拥护”,甚至对正职的错误乃至违法行为,也一味迁就,结果酿成大祸端。从近几年发生的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案件来看,在查处正职的同时,副职往往“同根相连”,正职坠入深渊,有的副职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