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树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3):43-46
阿城的《棋王》是新时期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在现代语境中对道家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取向。棋王王一生从“吃”与“棋”两方面体现着无为超脱的生命之道,但是他的价值立场又是不稳固的,对现实之恶的纵容与主体精神的空虚终究会使其自我瓦解。 相似文献
2.
潘志和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56
《最后意见》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产生巨大反响,它是《南京血祭》作者阿垅在狱中对自己的冤案所作的评判,是阿垅坚守良知、坚持信念的动人写照。《最后的意见》内容与形式合一,是作者心灵存在的体现。作者无意为文,不事构想,一次性获得而达至文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多层次的内涵,艺术地再现生活,揭示出人生哲理。它通过圣地亚哥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论证了作者的人生观:超越极限———人类最高贵的自信;精神的胜利———人生的真正胜利;在理想追求中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亚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113-117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教谕文献是阐释作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的"玛阿特"(正义)观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其中所涉及的传统伦理教化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关于言行的教导、关于身心的教导以及关于品性的教导。贯穿这几方面教导的共同原则都是以自控、约束和沉默为特征的,古代埃及人的这种内敛的性格在教谕文献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通过对教谕文献中的伦理教育侧重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为深刻而精确地了解古代埃及人的伦理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张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百世的大悲剧。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曹雪芹的悲剧观及其蕴含的美学特征,展示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9-43
张炜的新作《独药师》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向读者展示了百年前半岛世界的风云变幻,侧面呈示了不同人在革命与养生之间的选择所透露出的看似悖离实则殊途同归的命运。同时指出,作者在沿袭以往叙事风格和创作宗旨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的建构方式新变,以及对不同人物身上所负载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态度,体现出作者在中西文化精神立场上的包容心态。 相似文献
10.
张连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89-93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绝唱,这部作品不仅简要记叙了作家一生的经历,而且集中表述了路遥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以日常生活的描述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路遥。这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作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善的追求,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立场。 相似文献
11.
“《棋王》是文化寻根作品”之质疑——从《棋王》叙述艺术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城和<棋王>长期以来被作为"寻根派"文学的当然重要代表,这本身是当代文学史的误会.<棋王>的文学史定位,是典型的创作"体认"超前,作者"默认"居中,后人理论"追认"滞后的文学社会学化行为.<棋王>的叙述学意义探究,如其叙述时间处理和叙述方位(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设置、故事内容和叙述话语矛盾等,不仅提供大量反证,且可对<棋王>文本欣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黄亚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8-10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所讲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其实也是理想人格的型态。这里的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不是自然的的礼物,人必须自觉地用一种工夫,才能得到。这种理想人格的修养不仅需要对宇宙人生有最高的觉解即“致知”,还需要对此觉解的常注意即“用敬”。 相似文献
13.
郭精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在《孔雀东南飞》(下称《孔》诗)的评价上,曾有一段时间出现过“扬刘抑焦”的现象。有一些文章立足于批评仲卿的软弱;对兰芝的反抗性格则突出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当这种评判超出一定的界限时,人们不禁要问:仲卿既然是个软弱无能的货色,兰芝与他依依厮守有什么价值?兰芝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小媳妇,她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反抗性格,不正是“理所当然”要受到焦母的驱遣吗?随着评论的深入,另一种对立的意见随之而起。有的同志认为,仲卿是坚强的;有的认为,仲卿的反抗没有兰芝那种 相似文献
14.
唐朝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汉书》是参照《史记》的体例编撰而成的。但是它创新发展,首开断代史编辑体裁的先河。在编辑内容上舍弃“世家”修“本纪”,详今略古的作表原则,“列传”的入选原则,“志”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对边疆民族的详实记载等,这些独树一帜的做法确立了它在中国编辑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孙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0-143
《人生礼赞》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首被译介到中国的英语诗歌。从清朝至今已有数十个中文译本陆续出现,期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流变。文章以朗费罗此篇经典诗作的不同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经典译介流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16.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视角探视《背带歌》的群体创造智慧、生命礼俗的传承、多彩的文化积淀、特殊的艺术手法和民歌的文学翻译等景观,从而肯定它的社会价值和它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俞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14-17
一般说来,批评家的批评姿态常常会受到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就王晓明而言,这些影响并非表现为外来的羁绊,而是表现为学者自身生活经验的投射。所以王晓明曾一再强调个人体验和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性。他把这一点看作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写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刘军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89-92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成年是理性、明智的代名词,在观音菩萨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孙悟空开始按照“社会原则”来行事,在严谨的社会秩序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最大空间,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从《熊》看福克纳对美国白人文明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才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76-80
福克纳通过《熊》这部作品描述一场狩猎活动,反映出美国白人的到来导致了美国森林的退缩和"未受玷污而不可败坏"的森林居民的消逝,并为之深感难过。他反思了美国白人文明,强烈地批判了它的毁灭性和邪恶的一面,并希望能为人类找到一条合理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