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晓杨 《南方论刊》2007,(12):88-89
本文主要结合中外《诗经》研究的简况,通过对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的分析、解读,指出其书所采用的社会人类学方法和"异文化"的独特视野对《诗经》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并着重指出其方法论对《诗经》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2.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对《诗经》中的《雅》《颂》部分特别感兴趣 ,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诗经》中灵性思维的深刻认识 ,主要表现在他对《大雅》的思维模式的研究上。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果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80 年代初,是建国以来《诗经》研究的第二次高潮。通过对诗经成书、流变、创作方法;孔子与《诗经》的关系;《毛诗序》;《雅》、《颂》;《国风》中的典型篇目的研究,是对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4.
<诗经>名物研究是<诗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及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对于<诗经>名物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古今学者却没能给予全面、充分的认识.考诸<诗经>可以发现,名物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诗义,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活,体会<诗经>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认识<诗经>多样的审美特征及其崇高的艺术成就.而这些,也正是<诗经>名物研究的深层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6,(10):138-142
1993年至2001年连续五次举行的《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外学者提交了127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来海外《诗经》研究的新动向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今海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海外《诗经》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有:一、建立《诗经》研究的世界观念;二、重视《诗经》学的传统,包括历代对《诗序》和诗教的阐释;三、发掘《诗经》在当代精神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四、重视学术观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  相似文献   

6.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赵沛霖 《学术研究》2004,(3):123-126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有其历史必然性 ,顾颉刚继承和发扬郑樵、姚际恒的学术传统 ,对《诗经》进行辨伪 ,并非出于单纯的学术兴趣 ,而是五四时代精神使然。古史辨派《诗经》研究的特点是 :一、对传统《诗经》学进行猛烈批判 ,始终体现了一种学术批判精神 ;二、树立了建设新的《诗经》学的学术目标 ;三、自由探讨 ,平等交流 ,进行正面学术交锋。  相似文献   

8.
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诗经>研究的述学文体、理论运用、观念意识,在考据、阐释、鉴赏的结合、推进中,全面展现出<诗经>字字句句蕴含的原始生命力.在<诗经>研究中,闻一多表现出不袭旧说、直切本源的果敢,但也最大限度做到释古可信、步步为营.这对当今学界,<诗经>研究的文化人类学阐释滥觞很有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钟晓华 《云梦学刊》2009,30(2):112-116
闻一多《诗经》研究中的分类研究使情诗篇目被界定而清晰,呈现丰富的世情内容;再有,其字词训诂讲求读懂情感的隐语。还原初民生活现场;同时,闻一多凭其诗性想象力和述学语言鉴赏情诗的写与读;而因作者缺席、模糊,《诗经》情诗读法必须合乎文本整体逻辑性,“有效解释”需较大限度反映作者所处的语境。闻一多的《诗经》阐释与当前盛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形成参差对照,给情诗新读法以审慎启示。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诗学的总体特征是以政治功用的眼光与标准来评价作品,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诗经》,其具有的特殊性无疑与这一特点的形成关系密切。《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其表现的内容也大多围绕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政治意味相当浓厚。儒家士人更是站在政治的角度对《诗经》进行阐述。而《诗经》的"言志"功能则进一步表明:在先秦,诗的价值主要在于它可以满足某种政教需求或理想。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中古时期最早、最完备、最系统全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开源发流,为世楷式。《文心雕龙》中一些关于《诗经》的精彩论述,颇能代表刘勰诗经观及其文学要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刘勰诗经观的研究虽收获颇丰,筚路蓝缕之功不容忽视,却也存在论述不够详尽、理论上也未必十分周延、研究视角不够客观、不少问题还值得商榷等缺憾和不足,尚待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诗经》中的卜筮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其中卜婚、卜宅和占梦等卜筮活动的分析,分别探讨其历史和文化意义,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开展对《诗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向熹先生的学术研究的主线,在于继承传统小学,立足现代语言研究的理论方法,从断代描写的角度,对汉语历史展开全面描写,著成《简明汉语史》.他的《诗经》语言研究,为汉语史的描写奠定重要的基础,与《诗经词典》、《诗经译注》等系列研究构成了《诗经》研究的理论体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教学中发现学术问题;并注重把艰深的学术研究与满足公众语言学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开展辞书编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古汉语知识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西化进程中,新文化运动以对人们精神领域强有力地冲击,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创新变革,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种种新变,以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为例,其在研究目的、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研究格局、研究课题、表述语言和著作形式等方面迥异于传统学术研究。这些新变在新文化运动的刺激下产生,并为之后的研究立下新范式。然而新文化运动的种种不足对新建立的古典文学的现代学术研究范式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17.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吕华亮 《兰州学刊》2014,(6):197-199
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直被学界忽视。考察此期产生的一百多种《诗经》研究专著可知,其门类包括义疏类、名物类、《诗》音类、《诗》图类、《诗》谱类、《诗》品类等,这与汉代以比附政治伦理为特点的章句之学明显不同。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突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开创了诸多新的趋向,对后代《诗经》学的全面展开有重要启发意义,甚或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奠定了后代《诗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宴饮诗及其宗教、政治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梅 《人文杂志》2001,(2):110-113
<诗经>宴饮内容的研究是近年来<诗经>分类研究深入的结果之一.本文认为,<诗经>宴饮诗分为祭祀宴饮诗与世俗宴饮诗两类,分别具有宗教与政治内容,为研究当时的宴饮生活提供了活标本.  相似文献   

20.
《诗经》诗学研究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正是在这个环节上。王夫之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辛勤的耕耘,登上了古代《诗经》诗学研究的顶峰,总结其成果及其经验,对当代诗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