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盛产良马,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传统。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吉隆、聂拉木、札达和比如以及青海贵德、共和盆地等地区发现了许多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就象猿人是人类的祖先一样,三趾马是现代马的祖先,三趾马体形较现代马小,前后蹄有三趾,处于原马向真马过渡阶段。大约在三千万年前,原马逐渐进化成为真马。可见青藏高原,不仅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马的故乡之一。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了一件艺术珍品——足踏飞燕的铜奔马(即“马踏飞燕”)。此铜奔马不只在艺术上为世人”叹为观止,而且…  相似文献   

2.
文化一词由来久远,英文为Culture,源自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以往人们大都取的是文治教化之意,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词义相关,但不完全相同。在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中,文化词义逐渐演化为个人和民族的知识、思想、精神素养、文学、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乃至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3.
年鉴要不要设“人物”专栏,现在认识不尽一致,实际操作中各有不同。已经出版的各级各类年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不设“人物”类目专栏;第二种情况是,人物虽然入鉴,但未升格为大类,仅为分目或条目;第三种情况,大部分综合年鉴都设立了“人物”类目。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年份设了“人物”类  相似文献   

4.
说桐城派之“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作家运用“神”这一审美概念,论者多述刘大櫆的“神气说”,且上绍方苞之“义法”,下启姚鼐之“阴阳刚柔”,构成桐城派美学理论的主要线索。笔者认为,以上提法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偏颇之处。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书品之神者,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有论:"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并提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之."  相似文献   

6.
盛唐的诗,是中国文化史的骄傲。李白、杜甫,是诗歌中盛唐气象的伟大代表。杜甫与李白的身世、经历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生于富商之家,腰缠万贯、良骏轻裘入长安。富裕的经济条件和满腔傲岸的才气,是他不肯“低眉折腰事权贵”的凭藉。杜甫虽然多次在诗中声明自己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很早就陷入困顿。他有才气,有胸襟,却没有幸运。从早年“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生活并不好过。中年以后,官微俸薄,日子竭蹶。安史之乱,他被俘、逃亡、流浪,历尽艰辛,一直到去世,也没有过上太平而富裕的日子。生活困顿、命运坎坷与希望国家富强的雄心壮志的矛盾,现实的社会变化与诗人景仰的全盛日的矛盾,使杜甫走上与李白不同的创作道路,更多地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在高中逻辑课教学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老师,‘队上的稻子基本上全部收完了’一句是对还是错?”老师:“错了!”学生:“那么错在哪里呢?”老师正好抓上这个句子来加深学生对“判断要恰当”的印象,于是循循善诱地说:“很显然,这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的国家里 ,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是十分普遍的。但对这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崇拜者眼里其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 ,对土地神的人格化也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阶层表现不同。究其本质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西照四十顷地村东北方,在当地居民称做“王墓梁”的陵园内,有许多挪亚方舟形的景教墓顶石,远望宛如白羊群,在墓顶石群中,有一石碑跌,其上原立有石碑。其上石碑是解放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法人马定发现的,其后拉赫曼博土将北碑照片寄给陈垣(援庵)先生,陈先生为此撰文并附有照片发表于1938年《华裔学志》3卷1期。以后又将可识读碑文录入《绥远通志稿本》卷58。后原碑被当地居民运至墓地附近的乌拉太村,1965年运回内蒙古博物馆,现存内蒙古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10.
试论青海“花儿”风格之“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花儿"是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中甚为艳丽的奇葩,是河湟儿女至为钟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河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使"花儿"继续保持其强健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必须保持其以"野"为最重要特征和以纯正、清新为显著特色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是日本刷新政治,改革弊端,赶超列强,迅速崛起的起步阶段;也是日本近代史上闻名全世界的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有着颇为广泛的渊源.尤其是中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对日本近代改革思潮的掀起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和影响.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仍然低垂着"闭关锁国"的重重帷幕.德川幕府自一六三三年以来,连续发布"锁国令",严禁日本人出海,仅留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而获准来港贸易的又仅有荷兰和中国的商船.因而,透过长崎这扇狭小的天窗,能  相似文献   

12.
韩愈自觉地把碑志文创作纳入到古文运动中,为其"明道"服务.其碑志文既兼实用与文学之美,又鲜明地体现出"文"与"道"的相互贯通与融合.这不仅铸就了韩碑的文学化、经典化,也使其"文以明道"理论更趋圆融.  相似文献   

13.
选本作为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在诗歌传播接受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代部分宋诗选本的定量分析,并结合文艺学和审美学的定性研讨,这是考量江湖诗派传播接受情况和文学特质的有效路径。江湖诗派在宋诗选本中的入选量,可以见出他们在中国诗歌接受史上的起伏变化,江湖诗派独特的文学质素使其在宋诗选本接受中具有了一定的诗学地位。中国诗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多样化的编选宗旨等众多因素影响着江湖诗派地位的沉浮升降,同时对江湖诗派的传播接受亦起到了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15.
<正>刘勰认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刘的论断显然与事实不符。事实是:玄风炽烈之时,山水已滋;而山水大盛之际,玄风犹存。确切地说,东晋文人在“山水以形媚道”的观点指导下,把山水题材引进了玄言诗的创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学术交流会上,与会者较多“阐述了外国文学流派、特别是欧洲和俄国的进步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影响,强调应从整个世界文学发展的背景上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在纪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概况、探寻一下他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外国文学对他创作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鲁迅先生文学活动的生涯,是由译介外国文学开始的。从一九○三年翻译《月界旅行》开始,他的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逐渐频繁,仅就翻译的版本来看,自一九二一  相似文献   

18.
2010年的夏天的确高温难耐,报刊的重要版面都刊登着高温预警、预防中暑等相关的报道。其中,有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题为:"高温天为何会热死人"。这句话不只一种理解,关键在于"热死"之"死"具有多义性。"死"可以表示失去生命,也可以表示到了极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意境,叫“无我之境”。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而近年来一直有争议。最近一些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个说法(按:指“无我之境”说)很精巧,但违反了创作和欣赏的一般经验。”我认为,“无我之境”四字巧妙地表达了我国文学史上实际上存在的一个流派的本质特征和最高境界,认为此说违反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0.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