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问题人们可以对康德的自在之物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自在之物在批判哲学中起什么作用?提出这一概念的动机是什么?它要说明什么问题?它是怎样与康德的概念体系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自在之物的地位如何?它是真实存在的超验之物,还是如他在《遗著》中曾经指出的那样,仅仅是缺乏现实性的思维的存在(ens rationis)?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很清楚,自在之物作为主体中感觉的先验原因,起的是原因作用。毫无疑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坚持影响的学说。这样,唯一的问题就涉及到这种影响的源泉。这个源泉是经验的对象还  相似文献   

2.
论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哲学一方面高扬主体性,使主体成了其对象世界的构造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在之物限定了主体,因为作为现象的基础,自在之物是永远不显现、不可知的,因而也就成了认识主体的界限.对认识主体的限制虽然突现了人的有限性,但并不是对人的贬低,相反,留下了自在物恰恰给人留下了希望.因为自在物作为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存在.它在任何时候都在提示我们: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我们的生活世界还有其他可能性.对自在之物的觉悟、思想会使我们具有能从眼下生活与眼下世界摆脱出来的超越性眼光,从而展开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刘永富 《求是学刊》2006,33(1):32-38
“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4.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7):70-73
在近代哲学中,康德最先将"时空"引入意识,但是康德仅仅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形式。因此,只有感性可以"观";知性与理性都失去了"观"的权力。尽管在先验知性的图型中,时间与空间都起到了组建性的作用。但是,时空作为感性纯形式与"物自身"始终没有交集。为了突破康德物自体的藩篱,黑格尔引入了"个体性"、"单一性"、"具体性"的原则。从而使得思维有了存在之"所",解放了"物自身"作茧自缚的"自在空间",让思维具有了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康德美学述评》一书的导论,这次单独发表的是节选.前后次序上有变动。另外,在本书写作过程 中,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研究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及联邦共和国驻华使馆慨然惠 赠珍贵图书资料多种,谨此致谢。 一、康德美学的构成 哲学史上,一般都把康德哲学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两部分。但涉及到美学,很多人都认为上述分期是不适用的,似乎所谓康德美学就是《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批判期的美学。这是一个误会。康德美学的构成不仅同整个康德哲学一样,有前批判期和批判期之分,并且还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李高荣 《社科纵横》2011,(11):108-110,117
康德哲学的能动性体现在"为自然立法"的自我意识和"为自己立法"的自由意志两个方面。前者属于理论理性,适用于现象界;后者属于实践理性,适用于物自体。尽管康德用目的论来调和两者,使前者从属于后者,但总体上他将两种能动性割裂开来,使其被严格地限制在各自的领域,这一方面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认识主体与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之间更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10.
张敦福 《社会理论》2008,(1):234-246
谈到社会形式,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齐美尔(1858~1918)。实际上,齐美尔关于社会形式的理论很可能得益于康德(1724~1804)。关于形式和内容(formversuscontent)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贡献。康德把在知觉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现象”由两部分构成:由于对象的部分,他称之为“感觉”;由于我们的主观装置的部分,则是“形式”,它把杂多者按某种关系整列起来  相似文献   

11.
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始于1755年,而其关于自然神学的考察则早在第一批判之前的《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和《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就已经显现。在前一著作中,康德在阐述上帝与宇宙秩序生成的关系时,反对因“上帝之手”的干预而形成事物井然有序的现状这一自然神学立场,主张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运行问题。而在后一著作及同时期的诸多逻辑学讲义中,康德在承继前一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对事物“本质”“自然”等概念的分析,具体探讨了自然对象、自然规律及上帝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助“可能性”这一概念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诚然,关于康德前批判哲学时期的神学立场,已有不少讨论,但“建构的万有在神论”(constitutive panentheism)这一概括无疑更为契合康德的思想主旨,而其批判哲学时期基于范导性原则之上的上帝理念,无疑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论因果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分析了康德因果性问题的来由、康德重建因果律的步骤和康德因果观对我们的启示,指出因果必然性问题历来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康德为了回应休谟对这一问题的挑战而引进了先验主体的能动作用,但由于他把现象和物自身割裂开来,导致了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的对立。文章批评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和科学哲学在因果性问题上的失误,指出只有建立哲学的人学本体论才是解决因果性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差别”一词,涉及佛教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注意。如果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许应该讨论“差别”中包含的佛教哲学问题。 (一)“差别”一词的表现形式“差别”一词的应用范围,从地理区域上说,既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从民族语言上说,分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佛教专用语。黑格尔在《逻辑学》著作中,曾经反复论述“差别”一词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区别一般已经是自在的矛盾”,因为区别既有统一,又有分离;没有统一就不是矛盾,它只是区别或差别(参看《大逻辑》第220页)。他的意思是说,要严格划分矛盾统一的差别性以及  相似文献   

15.
意识的历史:从康德和黑格尔到德里达和富科(下)[美]D.C.霍伊黄书进译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批判黑格尔现象学的观点应能导致放弃先验自我概念,以及放弃存在着某种隐蔽本体领域中的自在之物不可言说的观念。缘于康德观点的自相矛盾性,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尼采做出了...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三)——关于"物自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构架体系的把握,最仰赖的就是"现象"与"物自身"这一对范畴,特别是"物自身"①的概念,他称之为"批判哲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1]125.牟宗三还特别为此写了一本书<现象与物自身>,以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作为全书的切入点(即第一章的标题"问题的提出").通过对牟宗三在康德"物自身"问题上所产生的误读的分析,可以得出教训中国人在吸收和理解西方思想时必须努力克服一种浮躁的情绪,否则花了极大的工夫也只能做到自说自话,达不到中西文化沟通和交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无我之境”产生的西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沛 《唐都学刊》2004,20(4):111-113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艺术三美”说及康德的“美在形式”说和天才论 ,均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思想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是王国维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重心由先秦的“天人”“道物”之争<认识论>向魏晋的“有无”“动静”之辩<本体论>的过渡,表现为两汉宇宙论的繁荣,而《淮南子》的宇宙论,则是这一转化过程之开端。作为一种自然哲学,《淮南子》的宇宙论所取的理论形式直接影响了汉代名家宇宙论,反映了两汉哲学的理论特色。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淮南子》的宇宙论把阴阳二气理论和“精气说”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阴阳气化理论之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批判哲学”的结果“是启蒙思想”①,那它对近代思想的最深刻启蒙,就是其中所昭示的具有变革意义的存在观。 1《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阐释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构成这种普遍关系的双方在何种意义上现实地存在着呢?康德认为,自然作为“存在”,既不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讲的质料,也不是培根的经验事实。质料和经验事实只是具体的物,属于“存在者”范畴而并不是“存在”本身。本体论意义的自然作为“存在”,“它指的仅仅是一般物存在的各种规定的合乎法则性”③。它不可能在现象界中被对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作为普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站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高度,仔细清理了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内在含义,试图表明,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对一切形式的独断论(实体主义)的革命,它通过对以往哲学问题的提法的彻底性翻转所实现的“先验转向”为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