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它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全诗塑造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个是被遗弃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谪的江州司马,即诗人自己。但诗中所着力描写的还是琵琶女——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而又唤起了诗人深切同情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这是一首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的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传诵千古的长篇叙事诗。唐宪宗元和十年 (81 5年 )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 ,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凶手 ,陈词激切 ,为权贵所忌 ,遂遭陷害 ,于元和十一年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出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沦落身世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自己受贬谪后的苦闷和感慨。全诗熔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 ,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写聆听乐曲的感受 ,使读者仿佛听到那动人心魄的琵琶乐声 ,看到精湛的演奏技艺 ,感触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充分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4.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与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别从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 ,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琵琶作为一种乐器 ,它的情感负载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 ,主要用于抒发幽怨哀伤的情感。琵琶生成期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基因 ,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传统的意念 ,它在《琵琶行》中转化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文学史上的悲秋的原型 ,也融入了《琵琶行》中 ,作者从色彩、声响、物象等方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 ,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但是 ,融入《琵琶行》的各种原型并不是平列的 ,而是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必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它的情感负载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主要用于抒发幽怨哀伤的情感。琵琶生成期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基因,在《琵琶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传统的意念,它在《琵琶行》中转化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文学史上的悲秋原型,也融入了《琵琶行》中,作者从色彩、声响、物象等方面渲染了秋夜的清冷,营造出凄凉的氛圈。但是,融入《琵琶行》的各种原型并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并序)》刻画了身怀绝技、却流落江湖的长安女凄惨的人生际遇,同时抒发了白居易自己怀才不遇、官场失意之情。千年之后,朝鲜王朝大诗人申纬以相似的失意情绪写出了《崇祯宫人屈氏琵琶歌(并序)》,白作与申作在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源流关系等方面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因作者各自所处时代、环境等的不同,两篇作品也有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8.
一、“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的《琵琵行》 歌行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公元816年)写成的。全诗可分四段:一,写诗人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了琵琶女;二,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三,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四,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赞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多针对一连串的拟声,由之领略出琵琶女的心境,从而揭示乐曲的主旨,为归结全诗主题提出依据。以下面引文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乐曲的内容、结构及其演奏技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曲作者吴厚元先生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谱写的琵琶独奏曲《诉一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全曲由引子、两个主题和结尾组成,左右手演奏技法极为丰富,尽情地倾诉了诗人、诗中人物及作曲家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白居易正是我国诗歌史上认识到音乐的特殊功能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第一人。 政治抒情诗《琵琶行》,围绕琵琶声展开,有关音乐的描写约占40%,贯穿始终的三次琵琶声——尤其是初奏和重弹,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这一长诗的评价,说法众多,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省谓南县)人。公元808年,白居易同当时的太监以及顽固的旧官僚进行了斗争,这时,他写下了许多讽刺统治阶级的诗篇。后来,他受到当局的迫害,降职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享有盛名的《琵琶行并序》(以下简称为《琵琶行》——笔者)就是这时所作。 (《琵琶行》问世后,为人广泛传诵。白居易逝世后,唐宣宗李忱作诗吊他,其中有两句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在白居易生前,《琵琶行》就同《长恨歌》一样,已是众人皆知、流传甚广的著名诗篇了。  相似文献   

14.
一.要重视课堂语言笔者一直尝试追求教师语言的课堂效果.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两句名句时,笔者为突出琵琶女的女性形象特点,作了一次对比.我说;“如果一听有人询问,便跳将出来,大唱一声:‘某家在此!’那就不是琵琶女了,而是黑旋风李逵.”当时,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上偶一为之,学生能精神一振,语言的魔力,可见一斑.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语言示范”.  相似文献   

15.
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新颖一些,如何才能“孤峰突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要想文章出新,关键不在写什么,而在怎么写。我们知道自居易的《琵琶行》的情节中琵琶艺人是怀抱琵琶拨弦弹奏的,可是在今天的《丝路花雨》舞剧中的英娘,却以其反弹琵琶的舞姿在万千观众间爆了彩。试想一下:一般艺人都是正弹琵琶的,所以一旦反其道而为之,就会顿然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而究其题材,不出悲欢离合四字。悲欢离合在古人笔下屡见不鲜,为什么在《琵琶行》中却能表现得如此新鲜强烈、深刻动人呢?除了高超的塑造艺术之外,还和本诗独特的结构艺术有关。在这里,笔者愿就本诗的结构艺术作一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相似文献   

19.
《琵琶行》词情兼美,声情并茂,诚为绝唱,不仅当时风靡宫廷里巷,千百年来亦传颂不衰。作为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叙事诗,《琵琶行》还具有多层次的艺术魅力,不仅限于音乐和文学领域,更延伸至书法、绘画等图像化媒介领域。通过对明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情况的梳理,可以显示出白居易诗歌传播的图像化途径。图像化的传播途径,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观看与阅读,对文学传播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书法这一图像化媒介将二者融合为一,是《琵琶行》传播与接受的重要一翼。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没有列入《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之内,不少人为它叫屈。王骥德《曲律》(1610)已经说不清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一个来源久远而被公认的说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南词叙录》称《琵琶记》的前身《赵贞女蔡二郎》为“戏文之首”,但《琵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