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狄浦斯主题"特指文学中的杀父娶母主题,它并不仅限于希腊本土的人文背景,而是一个世界命题.精神分析学从中提炼出"俄狄浦斯情结"说,作为人类个体无意识所共有的深层心理要素;人类学家则在世界各地寻找到俄狄浦斯主题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从文明起源背景来看,其已成为一种文学分析母题和思想史范畴.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3.
"种植速长"母题,实际上来源于植物生长迅速的南亚.其通过佛经故事在中土传播扩散.在南亚算不上太神异的植物生长现象被进一步夸张,在中土却成为相当有传奇性效应的神秘性文学传闻.从而根据中国人的实用需要,被植入古代小说的价值系统中.首先,母题演变往往并不是一对一的单线发展,"种植速长"母题也不仅是<搜神记>的最早源头;其次,母题早期传播建构的强大势能,为后来扩散演化播下种子;其三,母题演变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历时性演变脉络,一个个中介环节为母题的丰富充实,注入了源头活水,使其具有不断变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杨秀敏 《河北学刊》2012,32(2):92-95
卜者对神的兆示的解释在东方和西方的古代社会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古希腊文学中对卜释的不断质疑却构成了希腊文化独特的一面,并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模塑了西方文化精神。从荷马史诗到《俄狄浦斯王》,其中的连续质疑之声中折射出西方认知史早期发展的独特轨迹。其中,《俄狄浦斯王》在西方认知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浩 《江汉论坛》2013,(9):55-59
在中国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专制的符号"及"父亲"的缺席到"隐形父亲",从情感的复杂及"父权"的丧失到"理想父亲"的出现,本时期文本中"父亲"形象或被颠覆、解构甚至篡弑或又被重新神圣化,不仅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也流露出现代作家流离于反叛与皈依之间的家园情怀。  相似文献   

6.
肖向明  杨林夕 《学术界》2007,4(2):246-25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鬼"文化观念和表现技巧通过或隐或现的方式流入现代文学的经脉里.具体来说,古代作家的"鬼"观念、作品隐含的"鬼"母题以及"鬼"文学的审美经验等都对现代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鬼"文化之要素及其流变,为现代文学民俗资源的追溯提供了一个理论背景和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讽刺喜剧中有嘲弄父亲的传统,这个传统所开创的母题模式从阿里斯托芬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这是以喜剧特有的方式体现西方文化中对父权的反叛的主题.阿里斯托芬时期的希腊为这一母题的诞生孕育了条件,之后这一母题也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朱凌  李建 《船山学刊》2004,(4):147-150
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迈进的过程中,"死亡"这一文学母题总是被有意无意地触及.在以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家的笔下,"死亡"命题成为一种进行文化颠覆与重构的工具,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见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在其叙事母题的表现上都有其独特性。文章以朝鲜朝社会制度、文化制度问题而引发的家庭、家族内部矛盾与纠葛为切入点,探究分析了朝鲜朝家庭家族叙事文学文本中涉及的与家族文化、两性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叙述母题,并对它们进行了文化的解读,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多重文化指涉和丰富内涵,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父权家长制的矛盾性。这些母题类型包括"审父"母题、"妒忌"母题、"受难"母题、"死亡"母题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不乏对古代希腊文学的研究和借鉴,但由于文化历史的隔膜,现代中国作家对古希腊文学保持着少有的冷静和距离。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希腊文学之间无论在理论观念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存在着某些联系,这是一种文化影响和文学承传中的不自觉的通合,这种通合从译介与接受、理论批评与建构以及创作趋向诸方面显示着古代希腊"神话"与中国现代文化启蒙之间潜在的对话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同时也是全欧洲文学史的源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希腊神话,来自人类幼年时期充满了神奇想象的创作,对后来欧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神话是原始社会中产生的口头创作。后来在古代希腊文学作品、历史、哲学著作等文字材  相似文献   

14.
寻找"乐园"导源于人类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的逻辑性复归就是回归母体与寻找乐园.这种回归与寻找一方面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使命,另一方面被审美化为文学创作中的失(复)乐园母题.本文探询和阐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失(复)乐园母题的两种基本样态偏重失乐园叙述或强调复乐园诉求;和声复调式的失(复)乐园母题形态,并从中阐发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品质.  相似文献   

15.
赵玉敏 《北方论丛》2021,(4):120-127
"文以载道"既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又是现代文论视野中饱受批评的一种文学观念.从对"文"这一语词进行语义溯源的角度重新梳理"文"的内涵以及"文"对"道"的关系,可见由于"文"这一语词对"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要求,"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内容上的框范,该命题呈现出其他命题所没有的自我调适性.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不仅不应该被摒弃,反而应融汇符合当下文化精神的"道"的内涵,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特色、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诗学"的两个轮子--论童庆炳的"文化诗学"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庆炳"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想形成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文论转向的现实语境之中,其基本内涵是要使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既具有"现实性品格"又具有"审美性品格",从而对纯粹的"内部研究"和彻底的"外部研究"进行一种超越.通过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和对当下文学/文化现实的发言,"文化诗学"的理论主张已经明晰,操作方案已经基本成形,实践效果也已经得到学界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父与子"母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父子关系较多体现为一种冲突与对抗,"父"作为秩序和固守的象征,而"子"则代表着变化与发展.肖洛霍夫早期的作品《顿河故事》中蕴涵着非同一般的"父与子"这一文学母题,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残酷的阶级斗争场面浓缩于家庭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争斗.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无论儒学、道学,还是外来佛学,在古代文士对其接受或阐释的过程中,"山水"往往成为"体道"的共同媒介.这从历代文士留下的大量描写体道过程的文学作品和文献即可为证.究其缘由在于农耕文化对中华农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存在于中华文人潜意识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精神的浸润,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趣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4,(6)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人生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父权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没有了父权的规训,也就意味着由父权所承载的规则、秩序失却了存在的根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父权的缺失,为这批"没有父亲的孩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者,以及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建构者提供了历史的机缘。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是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子关系,分析五四文学的发生与父权缺失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以及父权缺失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可以发现五四文学发生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