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中柱 《学术研究》2000,39(10):14-18
本文针对本刊1999年第10期登载鲁克俭同志的《马克思实证辩证法初探》一文提出自己的见解,阐明“马克思研究方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辩证方法;把“马克思研究方法”归结为“实证辩证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议会制度及其研究的唯物史观意义─—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研究之二冯景源马克思晚年的最后一部手稿,是我国近年出版的《历史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这一“笔记”在研究方法上,同以往的理论研究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把自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证辩证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真正能代表马克思研究方法的,是实证辩证法。所谓实证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研究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证性是其基础,辩证性是其核心。实证辩证法的辩证特性主要表现为理想化抽象法,这是一种真正科学的抽象法。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形成,是其长期经济学研究的合乎逻辑的结果。20 世纪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对经验主义的批评,马克思在19 世纪就已经完成了  相似文献   

4.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中,曾经历过“哲学时期”和实证科学的时期。在“哲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哲学成为他们思想发展的核心,哲学原则成为他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依据。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否定哲学,“离开哲学基地”。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是:反对从原则出发,反对站在“哲学基地”上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6.
评哲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的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一是前提与理由的混淆。这一误区导致还原论和发生学方法在哲学研究中的误用,它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人学的研究中。二是“是”与“应当”的混淆。这一误区包括把“是”归结为“应当”,和把“应当”归结为“是”两种相反的偏执。前者导致实用主义的保守立场,后者则陷入实践上的“乌托邦”悲剧。三是超验与经验的混淆。这一误区使哲学走向了经验立场和实证视野,从而妨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正确把握,以致于在前马克思的水平上解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马克思与当代主流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索取权的相关研究,认为导致观点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两者研究方法的差异。马克思采用的主要是规范研究的方法,当代经济学采用的主要是实证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论断明显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观”,这种“世界历史观”深受黑格尔历史主义的影响,推想远大于实证。“人类学笔记”时期,马克思受到人类学田野方法和实证资料的触动,在一定程度上搁置了其“世界历史观”视域下的“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同时也使得马克思形成了东方社会与欧洲为并行发展关系的认识。这一学术逻辑的调整,不但意味着马克思反欧洲中心主义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其身上附着的黑格尔历史主义幽灵的进一步去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摘录的《历史学笔记》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其向资本主义过渡史的具体、实证的研究,而且还标志了马克思哲学思路中对“历史具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是从科学的历史本质论出发,经过一定的中介形式来研究“历史具体”的,这与西方后马克思主义者直接面对经验具体的思路是有天壤之别的。马克思的这一摘要笔记对我们深化对新唯物主义哲学之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哲学研究是求真、哲学必然要介入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看法,既是马克思在整个《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基础,是破解马克思当时碰到的“三件难事”的发生及其往后的思想转变的钥匙;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点,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及作为“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性.它对于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研究立场和方式上亦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该社论不能被简单当成马克思思想过渡时期的作品,而应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11.
张盾 《文史哲》2005,1(6):138-143
认为马克思学说发展的本质是从哲学到科学(而且是实证科学)的知识类型转换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主张马克思所开创的历史科学和经济科学是一种“实证科学”的观点尤其值得商榷。马克思哲学变革规划的总问题始终是一个哲学观问题,而非知识观问题。马克思开创的新科学按其本质来说,乃是关于一种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全新哲学样式的全新理解,而绝非某种“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2.
在隆重纪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诞辰二百周年后,我们既要迎接迈向新的历史阶段的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思想与文本的研究,更要回应西方“马克思学”运用差异分析方法生产出的新成果,因为这一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隐晦的消极作用,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西方“马克思学”的差异分析方法,在充分认识这一思想史研究方法意义的基础上,反思差异分析方法运用的前提、历史限度、角色限度和人性限度。具体来说,第一,运用差异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反对“有罪推定”;第二,运用差异分析方法要把握“时代脉搏”;第三,运用差异分析方法要理解“理论分工”;第四,运用差异分析方法要尊重“传奇友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研究的意义──打开“马克思晚年困惑”的钥匙冯景源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研究所教授一、所谓马克思晚年“困惑”在方法论上的错误我国学界曾认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的研究,表示着马克思晚年理论上的一种困惑,这即“马克思最终地放弃了灌注他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4.
靳涛 《东南学术》2006,7(3):70-77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各方面制度演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根据各利益集团在社会生产体系中不同资源支配能力划分出各个阶级,马克思的社会制度变迁的革命理论就是建立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基础上。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证实,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内因取决于社会各级主体对新制度的预期效用变化和在利益驱使下所表现出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转变也支持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转型)比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是更贴切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不少人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但这绝不是马克思自己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的逻辑叙述方法。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思维 ,再到理性认识”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或思想方法的具体体现。“从抽象到具体”只有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构成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的一个方面或部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方法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方法革命变革的结果 ,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前提 ,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哲学思想方法 ,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 ,今天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马克思观察世界的宽广眼界杨志恩格斯在他逝世前不久(1895年3月),曾针对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谆谆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然而,什么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性、统治性显现出来,从而为穿过意识形态幻象提供了理论前提。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维度探讨“个人消失”难题,是对马克思“个人被抽象统治”现代性问题的深入延展,但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精神分析”问题是从根本上错失了马克思的“解放逻辑”。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成败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形而上学批判和后形而上学希望的辩证关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69)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结果得出这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其伟大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日益为国内诸多学者所关注,而对与市场经济形影相随的法的现象的研究在市民社会理论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试以马克思从新理性批判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这一思想发展阶段为主干线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教育法治思想柏立华郝春东马克思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超前的。他在许多文章中都使用“法”、“法律”、“法治国”等法学术语。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学校对一切学生只有一个要求:缴纳学费。这一要求自然就把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