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甲骨文中有字,人们释作“它”。“它”就是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甲骨卜辞里也是相问“有它”、“亡(无)它”。看起来这个字就是“蛇”了。蛇即虫,甲骨文虫,它是一字个。因此,亦即,止字古文作,所以字即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文非王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个可隶定作“(■)”的字,意为“疾病痊愈”,已有研究者提出可能应读为“瘳”.但其释字为“纽”之说不可信.“(■)”字应释为古书中“纠绞”义的“缪、掺”等字的表意初文;有的字形还加注“帚”声.由此可以论定“(■)”当释读为“瘳”.  相似文献   

3.
从“皆”“偕”二字出现的时代来看,“皆”在无名组甲骨卜辞及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已可作为全称量化副词使用,而“偕”直至战国后期才逐渐虚化为齐同副词。秦简中多借用字形“皆”记录“偕”。西汉早期简文中出现了使用“偕”来记录“皆”的用例。楚简中“皆”“偕”之间的字词对应关系更为复杂。“买”在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中同时承担了记录“买”与“卖”的职能,至岳麓秦简(肆—伍)中“买”“卖”二字记录已经基本完成分化,里耶秦简中已完全不见二字混用之例。  相似文献   

4.
论编辑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殷墟甲骨卜辞文献中 ,已经有了关于“编辑”的概念。甲骨文中的“册”字、“编”字、“删”字和“作册” ,这四者构成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关于编辑的原始概念。后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又随着编辑生产力状况的发展而发展 ,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殷墟卜 辞命辞中的“亡(彳)”一词,丁山先生释读为“无尤”.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并无异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新说,认为“(彳)”字应该是“拇”字的表意初文;又据声韵将其读作“吝”,“亡(彳)”就是《周易》、《归藏》等卜筮类文献的“无吝”.这个词汇在殷墟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且与卜辞释读关系甚大,因此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分析该字字形以及“无吝”一词产生年代,此新说不能成立,丁山先生将“亡(彳)”释读为“无尤”应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7.
释出     
■是卜辞中的一个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但其形义来源尚未得到确证。有关著作引用卜辞材料,仍录原形,不知应当楷化为何字。一、■字的旧说。孙诒让释为“之”,“其义当为‘适’”(《契文举例》上卷),即  相似文献   

8.
释甲骨文“彝”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卜辞中的“彝”字,其意义用法不仅跟典籍中的用法不同,而且跟周代铭文中的用法也不同。通过对殷墟卜辞中“彝”字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在训诂学上理清楚一些字义的演变源流,而且似乎从中看到了殷代社会血腥的吃人场面。  相似文献   

9.
甲骨卜辞中的“来”被解释为像麦子之形,是象形字,即“麦”的古字初文,在卜辞中被假借为往来之“来”,“麦”是为其假借义而造的后起本字,“来”字上面的横画学界多认为是文字学上无意义的羡余符号,即赘笔。本文认为,这一赘笔是具有指示性的符号,与汉字构意有关,它标出了麦子的穗实,指出与其他农作物穗实在外形上的差别,即区别性特征,这体现着人们为同类事物造字构形时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受■年”的词例。其中间一字还有■、■、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时我们会发现在表示“沉没”意义时“沉”字和“沈”字经常混用。“沈”和“沉”是一组异体字的关系。所谓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但是形体不同的字。异体字的使用常会造成文字使用的复杂、混乱的现象,然而在汉字实际应用中,汉字使用的经济性和明确性原则又会制约并影响着异体字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分析“沈”“沉”二字的起源及两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力图从中理出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些脉络。“沈”字起源比“沉”字早,在甲骨文就已出现,字形为、、、等。罗振玉先生说:“此象沉牛于水中。殆即貍沈之沈字,此为本字。周礼作沉,乃借字也。”此说甚是准确。对这些甲骨文字形分析我们可知,字形外面的两条线是甲骨文少了表示河水的点的“川”字,用以表示河的两岸,中间则象是或正或倒的“牛”、“羊”之类的祭牲的象形字,整个甲骨文象将祭祀用的牲畜沉入水中之形。这一解释还可以在甲骨文卜辞中找到依据。如:“尞于河三,沈三,俎一”(《合.三三九》)②“使人于河,沈三羊,三牛。”(《粹.三六》)③壬子贞:其求來于河,尞三,沈三,俎牢。(掇二.四零四)古人最重祭祀,从上述卜辞中可以看出,“沈”为用牲之法,而且都是出现在祭“河”上。“沈”应该是古人以牲祭祀川泽的仪式...  相似文献   

12.
1981年《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了我写的一篇论文《释弜》,对张宗骞的《卜辞弜弗通用考》进行了商榷,认为王国维、唐兰释“比”是正确的。1969年郭沫若院长在来信中说:“我同意你的意见,确是比字。”但至今在发表的甲骨文论文中,“释弗说”仍占绝对优势,先入为主的见解,为什么这样难以改变呢?究其原因是:<1>弜字的形义来源有二,弓秘,正弓器上缚一弓表意。两弓并比,引申出比近,比较、比赛等含义。《说文》误解作“疆也。从二弓。”注音其两切。<2>卜辞中的“习卜”,即卜了一次,再重卜一次或多次,在形式上与“正反的对贞”相似,从而造成某些类型的误解。例如:“元簋惠多尹飨?弱师飨?弱师飨?惠多尹飨?”(甲752)将“弜”误解为否定词,其实读“比”,代表“同上”即“元簋”。多尹和师是殷王宴飨的两类对象,并非一类对象的正反对贞。<3>另外一个原因是,甲骨文、金文都有“比”字,今释弜为比,就和《说文》的“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相矛盾了。其实早期金文和甲骨文中的“比”字实际是“从”字,以后才用“比”取代了“弜”字,弜字才趋于消亡。金文中人名的“(鬲中)攸比”和“(鬲中)攸从”是一人,卜辞“妇好比望乘伐邛方?”有的写作“从”,从“弜”字被“比”字取代、兼并的观  相似文献   

13.
“此”已见于甲文,其形体或作“”,或作“”,或作“”,或作“”。甲文语法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卜辞里指示代词用“之”和“兹”,那么,甲文的“此”是不是一个指示代词呢?殷契中用“此”字的卜辞,据[日]岛邦男氏《殷虚卜辞综类》所录,共二十二条,而其中文辞比较完整者,计十余条,兹录如下: 《粹》三八○ 王其又(侑)娀一(妾卩)……此受祐。 牛,王此受祐。 [按:粹三八○为对贞卜辞,共五段。这里录的第一、第五段。郭沫若《殷契粹编》“老释”六○页谓:“此五卜乃一事,即王将侑母戊,其用一(妾卩)平?一(妾卩)乎?羊乎?少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它的学科特点,教学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针对它的科学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准”字;二是针对它的时代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新”字;三是针对它的综合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多”字;四是针对它的应用性,教学中要突出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15.
论黄庭坚诗     
元丰、元祐之际,山现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个大家,是宋诗的极盛时期.而山谷一派尤能代表宋诗的特点,影响十分深远。《后山诗话》云:“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又称黄诗的缺点是“过于出奇”。把山谷诗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奇”字。但“奇”是表现在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所以“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商周时将“岁星”称为“岁”,在卜辞和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鼎”为古“贞”字 ,同样能在卜辞和文献中找到对应的例证。先秦两汉文献中 ,“鼎”训为“当”,“贞”亦可训为“当”或“正”,故“岁鼎 (贞 )”就是“岁星正当其位”,“岁鼎 (贞 )克昏 (闻 )夙又 (有 )商”,是讲正当岁星悬在东北方时 ,武王得到了击败纣王伐灭商国的捷报。  相似文献   

17.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字,或体作,后期亦作、诸形,其使用甚为复杂。它在作普通名词用时可以代表一种方国、一种民族,或一种阶级身份;它也可以作为专有名词,如殷先王之一即名甲;它还可以用作动词,与杀、伐等词同义。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字的解释,数十年间众说纷纭,迄今无定论。笔者认为,正确的认识这个字并探讨它在卜辞中反映的社会阶级情况,是有助于我们对殷代奴隶社会的某些特征的了解的,因此结合卜辞、文献、考古发掘和民族志材料,在这方面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灭商前的商周关系,在甲骨文发现以前,很少有人从事专门性的研究论述。随着甲骨文资料的发现,以及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对于“先周文化”研究和对于商周关系探讨的著作日益增多。本文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甲骨文资料及有关先秦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商周关系再作检讨。甲骨文中“周”字凡70余见,除武丁时期的卜辞外,也见于武丁时期的记事刻辞和祖庚、祖甲、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甲骨文中的“周”无疑是指灭商前的周人,即所谓的“先周”。但卜辞中周人活动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灭商  相似文献   

20.
孔府五奇     
孔府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封建贵族府第。孔府有五奇。 奇联 孔府大门的对联是清代纪晓岚撰写,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工整对称,意韵不凡。妙中之奇在于,纪氏写上联的“富”字时故意少了顶上的那“点”,写下联的“章”字时,又将下面的“早”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立”。他有意笔误的良苦用心是,借寓孔府的富贵没有“顶点”,圣人的文章学说“破日通天”。 奇碑 孔府二道门内东侧,有块其貌平平的碑石,上面镌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孔子五十五代孙孔克坚的当面戒谕。这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