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据《盛京时报》等历史资料,证实由路孝忱来奉送交的1923年1月28日《孙中山致张作霖信》是真实可信的。本文首度公开这封信的照片及作者考证成果,为研究辛亥革命史、北洋军阀史提供新证据、新思路,纠正了社会上流传的原信件传抄错误。  相似文献   

2.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近代中国创办的颇具影响的中文报纸。“九·一八”事变前后,该报与日本侵华势力密切配合,其报道与评论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九·一八”事变后的《盛京时报》乘势扩张,成为东北第一大报纸。本文试分析《盛京时报》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言论与作为,从中管窥在日本侵华进程中,日办华文报纸的性质与角色。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的集大成者.运用古典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总目》中著录的灾荒文献分类整理,有助于认识古代灾害应对思想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得灾荒史研究在资料搜集方面呈现系统性.《总目》史部下始设“邦计”类,灾荒文献在这一类的著录最为具体;集部中的灾荒文献最为零散,且现今的灾害史研究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日伪“新民会”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伪“新民会”始末唐志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组织了一个伪团体,叫“中华民国新民会”(以下称“新民会”)。这个伪团体与华北伪政权“表里一体”,是日本侵略者奴役和掠夺华北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根据《新民报》、《盛京时报》、《华北治安战》等资料...  相似文献   

5.
刊载于《盛京时报》的《慨生游志》,无论从主体框架,还是情节、小说中的引文,都可以看出是对《老残游记》的模仿。《慨生游志》虽不及《老残游记》,但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原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成为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因此灾荒史研究便具有了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由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8月出版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一书,便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创新之作。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的山东灾荒及其治理情况,全书正文分为七章,文后附有山东近代灾荒年表。第一章为山东近代灾情概述,简略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气候状况,对山东近代的旱灾、洪涝灾、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将灾害按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划分。指出山东近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界对灾荒史的研究兴趣日见浓厚,成果颇多。适时回顾和反思灾荒史的研究途径,探究在新情况下如何全面深入推动灾荒史研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从目前灾荒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出发,提出在社会史的视野下,结合各类民间资料与田野调查结果,力求在长时段视角下拓宽研究领域,以丰富我国灾荒史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近代灾荒的频发,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抗灾赈济局面。新世纪以来,为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界除继续探讨近代灾荒的成灾诱因与过程外,开始尝试将灾荒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拓展灾荒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9.
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的断代研究。文献表明这一地区的灾荒史研究,尽管有初步的前期积累并有所进展,但由于史料的相对匮乏以及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使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因此,加大对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系统研究力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刘晓,林树中李文海、程、刘仰东、夏明方撰写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李文海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推出的又一部专著。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认真细致的科学考证和全面深入的个案比较,是本书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已知王国维《优语录》有《国粹学报》本和《盛京时报》本两种版本,而《申报》上刊载的《优语录》可确定为王国维《优语录》的又一版本。以初版的《国粹学报》本为参照,从序言、内容等方面展现了《申报》本的原貌与特点,认定其为《国粹学报》本的删减本。并就《申报》与王国维的关系、《申报》本为何是删减本、《申报》本的发现与定本的确立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申报》本的重要意义不只在于新文献的发现,更在于版本变化中显现出的问题,应关注版本变化后所折射的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将鲁迅的《狂人日记》或陈衡哲的《一日》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均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其实,《盛京时报》刊发的《幻想之妖》《红颜泪》《新教子》等长期被忽视的作品,正是具有现代小说明显特征的短篇白话小说。因此,虽不敢也无意妄断"第一篇"桂冠的归属,但却认为这些篇什的文学史意义理应得到符合文学革命实绩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对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朝鲜《平壤时报》、新加坡《海峡时报》、中国《中国日报》和韩国《韩国时报》新闻网站上有关美朝首脑2018年新加坡峰会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发现上述新闻网站的语篇引述新闻参与者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网络新闻语篇表征社会行为者时所采取的策略。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和《平壤时报》的网络新闻在引述新闻参与者时呈现出双极化的倾向,而《海峡时报》《中国日报》以及《韩国时报》的网络新闻对新闻参与者的引述显示出多极化的倾向。另外,研究还发现在表征关键社会行为者时,《纽约时报》《海峡时报》《中国日报》和《韩国时报》对特朗普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而《平壤时报》对金正恩使用包含策略的频率较高。此外,还观察到所有的五个新闻网站在使用排斥策略表征特朗普和金正恩时呈现出非激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上海《时报》锐意改革创新,增加新闻分量,推出北京通信,迅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报纸之一。黄远生因其政界身份、广泛的政治交游、敏锐的时局观察和判断能力、过人的文字组织和表达素质等,短短的时间内在《时报》发表了大量通信。《时报》为黄远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之成为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远生通信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时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盛京时报》开辟判词专栏,保存了清末最后四年奉天各级审判厅的大量司法审判文书。根据这些判词,再结合清末司法改革和修订法律的大背景,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司法实践层面和法律适用角度,考察判词中所体现的清末法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旧上海三大报之一,《时报》向以业务革新著称,专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业务革新之一。从1919年开始,《时报》先后办有教育、妇女、儿童、实业、图画等多种周刊。此举对于该报和当时整个报界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时报》专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戈公振是直接的推动者。"专家主持,开放办刊""引进新思潮,传播新观念""专业内容,大众化表达"是其基本模式和特色。《时报》专刊是我国报纸办专刊的最早尝试,具有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加深和拓展清代灾荒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来,灾荒史研究最有意义的新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和学术界对灾荒史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关注和支持的程度越来越大;二是出现了一批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使灾荒史学科的理论框架逐步清晰,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三是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专业队伍。当前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灾荒史研究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加深和拓展灾害史研究要重视五个结合:社会科学工作者同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结合、学术研究的开拓创新同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的结合、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的结合、中外学者的结合、学术工作者同实际工作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曾经长期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并不合乎历史事实。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前此就已发表了穆儒丐的白话长篇小说《女优》、《梅兰芳》、《香粉夜叉》,以及冬斋的白话长篇小说《糊突谈》等。这几部长期被人忽略的作品,其水平绝不在五四以后逐渐成熟的不少白话长篇小说之下。因此,我们虽不敢也无意断言它们才是最早问世的所谓"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顶"桂冠"也决不该归属于《冲积期化石》。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1908年撰写<人间词话>126则,稍后从中择录63则并补写1则,分3期连载于1908-1909年之<国粹学报>,影响寥寥;1915年1月,王国维复将<人间词话>手稿和<国粹学报>刊发之64则,重新增删、合并,并从<宋元戏曲考>中迻录1则,合共31则,分7次连载于<盛京时报>.从此以后,王国维未对<人间词话>再作任何修订,故<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代表了王国维词学的终极形态.<盛京时报>本<人间词话>久不为人所知,1982年,陈杏珍、刘烜将王国维自存剪报本(不全,仅23则)揭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赵利栋从<盛京时报>中迻录全部31则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此后诸家转载,都不出以上二本.然二本文字多有舛误,因试作校订,并略论其去西方化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