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12月,中断了11年的高考恢复举行,从此一直牵动着全社会的脉博。透视不同年代人们高考心态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变迁的轨迹,从而更好地解读高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影片《高考1977》讲述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播在一个农场的知青群体内引起的变化,影片给人印象深刻之处反映了恢复高考在知识青年中的骚动。然而,影片对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的历史展现过于简单,除了让人直观感受到知青群体的情感宣泄外,如果要体会1977年恢复高考事件的深刻社会意义,影片就勉为其难了。  相似文献   

3.
2007年,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30年前的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有570万名考生走进分布在全国的各个考场参加高考,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恢复招生制度.许多中国人的命运由此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4.
2007年,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因为30年前的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制度,有570万名考生走进分布在全国的各个考场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5.
1966年文化革命中,高考制度被废除。1968年,随着毛主席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17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随之改变。1977年,关闭了11年的高考大门被打开,570万中国城乡青年在同一时刻走进考场。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又随之改变。影片《高考1977》把这两件改变千万年轻人命运的大事,浓缩在一个银幕上,作为第一部这样的影片,怎能不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使千百万被“文革”剥夺了受高等教育机会的青年看到了希望。高考,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阿春 《伴侣(A版)》2022,(1):28-30
考上大学,父亲去世母亲突患癌症 1977年7月28日,欧阳夏丹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是一名医生.欧阳夏丹从小学习优异,父母对她寄予很高的期望. 1994年,欧阳夏丹读高二,正在苦读备战高考时,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紧急住进医院.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顿时让欧阳夏丹和母亲、姐姐慌了神.  相似文献   

8.
《金色年华》2007,(6):7-8
自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推动下一举恢复高考,至今已过去了30年。在这跌宕起伏的30年中,高考改革在期待中起步,在阵痛中推进,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观察     
《职业》2011,(22):4
01状元≠人才金榜题名时,状元最荣光。荣光过后,这些状元们走上工作岗位,在各自的领域表现如何?调查显示,自1977年至2008年的32年间,中国大陆的1000余位高考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77、1978两次高考,全国共有68万人在1978年跨进大学门,成为"天之骄子",30年后他们大都两鬓染霜,当时命运之神是怎样眷顾他们,使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呢……  相似文献   

11.
那年我高考     
父子母女同赴考场 董老师在一所高校任教,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董老师现在说起当时参加的情形时还感慨不已:高考一恢复,全社会掀起学习高潮,到考试时出现了母女、父子齐上阵的情景,考场上比我大上10岁8岁的比比皆是,有的老知青因长时间在农村劳动,腰都累弯了,像是老头子,但他们追求知识的渴望同样让我们感动.那时候高考的录取比例连5%都不到,残酷得很.我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又失败了,第三年就不敢上场了,可又"贼心"不死,第四年破釜沉舟,竟然考上了北广,那一年高考作文是<画蛋有感>,我答得一般,语文只60多分.现在想来,那时考大学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感受最深的是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所以那一代的高考受益者由衷感谢和怀念邓小平.  相似文献   

12.
在电影《高考1977》的情节中有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女儿陈琼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这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3.
女博士最想到航母当“水手” 韦慧晓是壮族人,1977年12月出生于广西百色市一户普通家庭.她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一路领先.与别的女孩不同的是,她从小就希望当个让友军肃然起敬,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海军军舰舰长.因此,高考填志愿时,她在“提前批”志愿一栏,郑重填上“国防科技大学”.殊料,国防科技大学早已在桂林和柳州招满了,韦慧晓只得把自己的参军梦深藏在心里.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朱学勤是1977、1978年参加两届高考的学子之一,他说自己是抓住了历史的尾巴,赶上了“老三届”和全面恢复高考第一批的末班车,是个坎坷的“幸运儿”。在全面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朱学勤强调,中国人总是习惯用代际更替来寄托社会文明、政治文明演进,但是代际更换再多,也不及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杨军 《老年人》2013,(1):27-27
1977年,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我正好满30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说特殊,还因为我和两个弟弟同时备战高考,后因为年龄的原因,姐弟三人都没有被录取,甚为遗感。  相似文献   

16.
青春的记忆     
李建桂 《老年人》2014,(9):18-18
正2013年早春,一部由老同学精心编辑的《致青春》大学生活影集,将我带入时光隧道,体验了一次真实的"穿越"。目睹这一张张斑驳泛黄的旧照片,我心潮起伏,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大学时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大学给无数渴望知识的青年敞开了大门。当年高考由各省(市、区)自行组织,全国统一招生,第二年则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招生政策。我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并有  相似文献   

17.
正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再次打开大门,570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课堂奔向考场。回忆30年前的高考,人们由衷敬佩邓小平拨乱反正的魄力,也不会忘记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武汉大学教师查全性,正是他首倡恢复高考,促成邓小平一锤定音。"偶然"参会,一言惊四座"有机会向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对我来说是很偶然的。因为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  相似文献   

18.
一 1977年高考的时候,同一批既考大学,也考中专,我报考的是中专。当时成绩考得相对不错,能够上大专、大学,但是大学那个时候是师范学校,或者其他的一些文科学校,我觉得我喜欢工科,所以我就选了一个中专,一个重点中专,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  相似文献   

19.
走上社工之路,偶然之中有必然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我在这一年走进了中山大学哲学系神圣的殿堂.大学毕业后再进校园,讲台一站就是30年,这期间参加过多年全国高考命题,在高校讲授哲学、逻辑学、美学、公关礼仪等课程,在象牙塔做学问教书,与社会工作没有什么关系. 2003年,广东工业大学要从工科大学转向多学科大学,需要设立文科专业.开设什么专业,一时众说纷纭,但是大家有一个共识,必须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专业.做过很多研讨之后,校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虽然在当时还不能看清社会工作的前景,但是从中国和世界的趋势看,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经过一番论证,我校最终社会工作专业申报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  相似文献   

20.
吴志菲 《职业》2007,(22):4-6
2007年,恢复了30 年的如火如荼的高考终于在万千宠爱中尘埃落定了.北京高考试卷上,小巨人姚明的大名赫然列在题目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