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战场,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正面战场”建设,提高主流网站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加强对网络草根舆论的引导与管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与积极性;加强网民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我们才能掌握网络宣传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3.
江超逸 《南方论刊》2021,(6):11-13,30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前沿和主阵地.网络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网络信息碎片化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一元性,网络主体多元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网络空间个人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性.如何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命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技术、制度、治理能...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5.
赵亮  张丽玲 《天府新论》2006,4(1):23-26
在意识形态功能问题上,毛泽东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错误的认识。而理论上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败。研究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以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阳  陈大勇  蔡明柔 《南方论刊》2022,(11):100-103
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与意识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新样态,其安全建设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因而是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着外患内忧,本文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包括强化自身建设,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创新传播手段,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坚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新疆域;讲好中国故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动态特点,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战略大局的"重要一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至关重要,因此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追求网络政治理想合理化,打造网民的政治共识;促进网络舆论理性化,构建和谐网络生态文明;搭建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政治思想交互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形成表达的重要载体,成为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成为多元舆论信息汇聚传播的重要渠道,可以说,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在意识形态构建过程中,网络空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履异常激烈。如何掌握网上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主导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作为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反映,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外交政策制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也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并从夯实网络阵地、激发内在动力、强化内容导向、尊重传播规律、创新载体形式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不仅为我国应对网络安全提供了正确指导,也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明确了方向。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不断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特点和功能的认识。一般讲,网络意识形态是指网民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基本特点表现为生成的技术性、成长的互动性、信息的符号化、内容的融渗性、效果的累积性,而主要功能则有引导、聚合和转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对其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网站内容和教师教育队伍有待加强、网络信息处理和监管需提升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重视网络舆情建设、丰富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组建网络环保队加大网站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重视和加强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要有其主导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贯穿于执政党的一切活动中,发挥着辩护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动员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等。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既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的部分内容,也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执政党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性度,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加快构建网上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海量的信息、开放的环境、快捷的速度深刻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网络流行语更是成为90后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口头语"。[1]网络流行语是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全新视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有意识开展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机理研究,充分有效发挥运用网络流行语的正能量作用,从而进一步促使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为主题,探讨与其思想纯洁性相关的问题。以"探本求源"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涵及其界定做了简要的概述,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建设、中国共产党对其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并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析,进一步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的现代性境遇进行了讨论。让广大党政干部实践群众路线,并全面开展反腐治理,保持和维护党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倡导国族主义,坚持文化历史意义的中华民族和政治法理意义的中国相一致相叠合;旗帜鲜明的反对分裂、反对两国论.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指出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是从民族主义中发生起来的.他认为,实业是人类文明发达之基,只有实业发达,才能救贫和救亡.对外开放,是民族主义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个人和社会、小我和大我,不是一个是非问题.在当时民族十分危急的形势下,他着重倡导国家的自由,而这又是以人为目的、为指归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不同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分.它们彼此既互相区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形成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20.
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对伊斯兰教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回应民族主义的挑战直接构成了伊斯兰复兴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纳赛尔主义作为当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尽管也试图协调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但是纳赛尔主义作为一种世俗的意识形态,对伊斯兰教的否定构成了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基本态度,而埃及作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其意识形态根源之一就在于回应纳赛尔主义的挑战。本文从埃及内政与外交两个层面揭示了纳赛尔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进而从一个侧面认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