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最近,中国国内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同刘铁云有关的文章和著作。关于《老残游记》的风景和人物描写的研究,有王明庸的《<老残游记>中的叙景状物》(《新闻战线》一九七九年六期)。由魏绍昌编的《<老残涟记>资料》中所收的蒋逸雪的《刘铁云年游》,经作者亲手修订,题目改为《刘鹗年谱》,一九八○年六月由齐鲁书社以五十八页的单行本出版。据我所知,蒋氏这是第五次对年谱进行修订了。还有郭群一、王少华介绍《老残游记》卷十一的六张手稿的《读<老残游记>手稿》(《随笔》九集,一九八○年七月),这篇文章对在香港《大公报》上登载的有关叙述作了修改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由一时的游戏笔墨到晚清小说中的艺术佳构,刘鹗的《老残游记》呈现出富有戏剧特色的创作主体自觉,章回小说长短不拘的文学样式为其选择游记体裁获得了张弛有度的艺术自由。他对游记模式的创造性吸纳和自评话语的文体意识挖掘,折射出其曲尽世态的艺术匠心。老残的眼中之景,是流动的社会写真,游记模式将人物刻画和景物描绘有机结合,张扬作者的创作自由。《老残游记》是作者的心理之旅,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记,它落脚在对社会人生的启迪和传道。这种刻镂物情的艺术探讨伴随着老残的社会之游,实现了作者漫游山水和传道启悟的双重创获。  相似文献   

3.
齐鲁书社一九八五年八月第二次印刷本《老残游记》凡例二曰:“旧本《老残游记》多附有作者自己写的第一回至第十七回的原评,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颇有助益.现依据一九六二年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所收卷一至卷十七评语,分别补入各回.”《老残游记》之“原评”亦称“自评”.顾名思义,即刘鹗自己对《老残游记》的评语.这些评语作为对刘鹗及其作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常为研究者引用阐释,影响颇大.但这些评语的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4.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典范之作,书中对晚清山东的城市书写,特别是对济南的书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视角。学界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在小说中,通过老残的耳目见闻,在他穿梭游走于山东的城市之间时,作者对城市风景、城市文化以及近代文明的书写,都为读者展现了当年城市生活中的丰富意象,为我们了解晚清的城市及城市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5.
《老残游记》清官批判思想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鹗自称 :历来小说“有揭清官之恶者 ,自《老残游记》始”。其实 ,《老残游记》对清宫的批判 ,一源于司马迁《史记》以及历代史书中的《酷吏传》 ,一源于李贽评点杨慎《党籍碑》之文章。李贽“君子而误国”、“清官之害大”的思想 ,以及对程朱理学的非议 ,对《老残游记》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明湖居听书》选自《老残游记》中的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的下半回。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以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应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坚决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此,《老残游记》是部暇瑜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出版,在出版的七七、七八年的时候,福建中国新闻社杨毅社长要我写一篇几十年来有关《老残游记》的情况的文章,于是我写了一篇《〈老残游记〉比十五年》。因为实际时间已近八十年,新闻社把它改名为《〈老残游记〉八十年》向海外发稿,因为中国新闻社在东南亚方面有53家华文报纸都用它的稿子,有好几家登载了出来。一晃十几年,今年是《游记》出版的九十周年了。山东济南社会科学院在一九九三年九至十月间召开一次“《老残游记》出版九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后来更名为“刘鄂与《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编者注),通知我出席参加,并写一篇文章。我想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写此一文,因为通讯社稿字数有限制,那篇文章还是特别照顾,约2千字左右。本文除了加人写那篇以后发生的新情况外,过去的情况也尽我所知写详细一点,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末四大著名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以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的过程为线索,展现了晚清上至封疆大吏下至平民百姓、山林隐士的众生相,写出了“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的末世景观。其中,对“清官”害民、“清官”误国现象的深刻揭露,是这部小说的鲜明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太谷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是儒学的不显传的一派,以儒为本,释道为用。 二、归群宝籍中不少是文学作品。 三、太谷学派文学作品中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代表,是太谷学派的传道书。 四、“作者信仰,并见于内”(鲁迅语)对《老残游记》的评价也同样适合于太谷学派其他文学作品。 五、张积中《题(红楼梦)后》是近代评论《红楼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0.
《老残游记》非谴责小说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鲁迅将《老残游记》纳入谴责小说后,便经代代承传,如今已成常识。本文论证,鲁迅在具体的论述中其实并不能按自己的一般论式将谴责小说概念推广到《老残游记》,反而对之作了与贬义性的谴责小说概念相反的赞誉性肯定,落入自相矛盾。这是因为《老残游记》并不是鲁迅所定义的那种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1.
读了《四川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三期上所载《<红楼梦>脂本程本校读札记》后,愿就所见之一斑,谈点自己的意见。首先;《札记》对程、高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地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公正的。《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百年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盛行不衰,与它的完整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必须正确评价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高鹗的续书基本上掌握了前八十回原有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大伤原意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这一点,不少研究者都曾予以肯定。鲁迅先生就中肯地指出:“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  相似文献   

12.
上海书画出版社新版《芥子园画传》系注释评讲本,图谱彩色影印本,底本采用康熙原版本,此乃新版《画传》有别于所有现代印刷本的三大特色之处,使得新版《画传》具备了不同寻常的附加值。但新版《画传》将古籍本变成现代印刷本,某些变通的办法颇有可议之处。全书文字部分有遗漏或重复之误、辨字之误、标点之误、考证说明之误。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与《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同为描写音乐的杰作,二者都对人物出场进行了巧妙地铺垫,并用博喻手法赋音乐之形,此外两部作品都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音乐的层次感。但较前者而言,《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更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孙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中《老残游记》条引《檗(?)诗存初集·济上集·济域篇》,清末诗人王梦湘写有长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介绍当时著名大鼓书艺人王小玉和她的演唱:鼓书不知所昉,法用三弦、一鼓、双铁板、三数人递演俚词,杂以曼声,殆古弹词之流亚欤?王生小玉以是艺噪于济南有年。岁丙戌予自沂州旋济,听之而善。越岁一,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资治通鉴》在它问世后的八、九百年中的影响足以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相比。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衍生的分枝之繁,则似乎还超过《史记》、《汉书》。宋、元、明、清四代,有借《通鉴》阐发义理的《通鉴纲目》,由《纲目》又衍生了《纲目发明》、《纲目书法》、《纲目补遗》等,它们可称为“义理”一脉;有沿《通鉴》续作史书的《通鉴外纪》、《续通鉴长编》,由此还衍生了《外纪补遗》、《前编考证》等等,它们可称为“续作”一脉;有改《通鉴》另创新制的《纪事本末》、《通鉴节要》、《通鉴总类》等,由此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的二十年 ,是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一批“新小说”家将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 ,在创作实践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对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残游记》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一篇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7.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而且也是颇具雄心的新兴企业家。在清末,他兴办过印刷、织布、制盐等种种民用工业和商业。光绪末叶,他擘划将南京浦口荒滩辟建商埠,不料因此致祸。 浦口为大江南北交通咽喉,那里随着江水起落,历年涨积了不少荒滩。刘鹗闻知清延派袁世凯为津镇铁路督办大臣之讯息,预测将来,如铁路筑成,这里必为商货吐纳之所,所以拟收购荒滩兴建为商埠。光绪二十八(1902)年,刘鹗实地勘察了浦口的九袱洲、八卦洲等江  相似文献   

18.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我国近代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著述繁富.是集文学创作、音乐、医药、数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才能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笔者平日研读《老残游记》,对其表现的爱国和忧民思想何所感悟。刘鹗《致黄葆年》信中有云:“弟固未尝知天.弟固未尝不信天。惟其不能知天.故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之安危.匹夫与有责焉。今日国之大病,在民失其养。”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忧民思想。这一点,是贯穿他整个一生言行的主要方面.也是贯穿《老残游记》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当代翻译研究的成果和编辑理论的指导作用,以《老残游记》中英对照本为例,提出了对译本中两种不同“误译”的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世德堂本并非百回本《西游记》的初刻本,其初刻本可能是盛于斯《休庵影语》中提到的周府刻本。世本之前的版本流变应该是:吴承恩稿本——荆府抄本——周府九十九回抄本——周府百回刊本——世德堂本。世德堂和荣寿堂共同出资刊刻并印刷了百回本。后板片归熊云滨,又经多次印刷。其中台湾世本是熊云滨的补刻重印本,天理世本是熊云滨的补修重印本。熊云滨亦曾单独刊刻过百回本《西游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