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禹的辞赋观带有鲜明的复古倾向,强调继承“赋本乎诗”的传统,重视辞赋的讽谕功能,推崇唐代“贞元、长庆时风格”。在这种辞赋观的指导下,王禹的辞赋不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贴近政治生活,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多有创新:风格清新素雅,有明显的议论化倾向。善用散文句式,语言灵活流动,表达方式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培 《晋阳学刊》2005,(3):107-110
北宋后期,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梳理汉魏六朝的辞赋观念、历史分期和艺术特征,是该时期辞赋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围绕着辞赋的源流、发展分期、价值功能、文体形式等,当时已形成了一定的辞赋观念。关于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演变,则大致经历了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元嘉、永明、梁陈七个历史时期,北朝作为一个在空间和政权上与南朝相对立的历史阶段,在辞赋发展史上表现出了相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至于在辞赋的创作倾向上,则显示出了回归诗骚的抒情传统、辨名析理的玄学化以及因为诗赋互渗所表现出的文类新变现象。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散文艺术就文学性较强的篇章看,主要借鉴吸纳了辞赋、《庄子》以及纵横家文的艺术营养;此种艺术追趋与淮南地区浓重的辞赋创作传统与道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与刘安宾客多浮辩之士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5.
辞赋在汉代达到全盛时期,时至六朝,创作风气仍很兴盛。相较于汉赋,六朝辞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题材内容的开拓和对艺术技巧的完善两个方面。对题材内容的开拓包括对汉赋传统题材的改造和对汉赋没有涉及到或没有深入表现的题材领域的发掘两种情况。对艺术技巧的完善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形式、语言风格、描写技巧、创作倾向的新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6.
范颖  周松芳 《船山学刊》2008,(2):184-187
《郁离子》是刘基散文创作的代表。其特色与成就,与诸子学有莫大关系。前人对此有一鳞半爪的论述。本文则在疏理诸子学源流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定义何为诸子式文章。并充分考辨论证《郁离子》对诸子学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如何成为诸子式著作的绝响。  相似文献   

7.
辞赋创作历经两汉之盛后,在三国时期仍未显颓势。同时,辞赋观念在继承两汉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但目前学界对此期辞赋观念的研究重视在曹魏,而忽略了吴蜀。虽然吴蜀在辞赋观念上的整体成就不及曹魏,但它们推崇汉赋、重视辞赋的文采之美和政教功用,以及追求新奇的创作观等观念,均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东晋时期的葛洪,虽然首先是一位学者、哲学家,但他对文学也有着多方面的贡献.葛洪对辞赋再度繁荣起到关键性作用.通过其子书《抱朴子外篇》,可以考察他对辞赋的贡献是,理论上,提出了"古质今妍"、今赋远胜于古诗以及"宏邈淫艳"的辞赋观,在陆机和刘勰这两个大理论家中间架上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创作上,他发展了汉魏以来以赋作论(子书)的艺术手法,使得子书和辞赋的结合更为细密浑圆,而且加快了辞赋的骈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背景,指出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文化上中西交汇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安定繁荣的愿望、创作上正典化及怀旧特质,既延续70-80年代现代化的步伐,亦衍生出自由化、多元化、知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辞赋创作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辞赋多为即兴性创作,缺乏深度,这是由于作者涉世不深,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幕不甚了解所致。后期,作者经过多次的贬谪,渐渐看清了封建吏治的黑暗,思想较前深沉多了,因而他的辞赋作品也显得有深度。受儒家文艺观的影响,韩愈的辞赋创作有成功的一面,但也有欠缺的一面。在思想内容上是如此,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韵散对偶范畴制约着骈散对偶范畴。在此思维模式中考察骈文与欧阳修散文创作之关系,能更为真切地了解欧阳修的文学造诣和宋代的古文运动的奥秘。骈文是散文的一个亚文类,在特定的环境下骈文能向散文回归。经过欧阳修等人的努力,这一回归在宋代较为彻底地实现了。从单篇文章的创作总量看,欧阳修的骈文远多于古文。欧阳修是伟大的解构主义者,他以长对仗句改造了骈文,将它发展为宋四六。欧阳修的古文乃以其骈文功夫锤炼而成就。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欧阳修是散文赋的文类开创者,其赋作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散文的辩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文体“流变”,全程考察中国辞赋文学二千余年历史,以明辨其兴于诗而亡于诗的盛衰嬗递。在演变过程中,“以诗为赋”和“以文为赋”创作现象的交叉出现,构成辞赋艺术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辞赋文学自战国初成,历经两汉、晋唐、两宋、元明迄清的几个阶段,恰恰形成由先秦到晋唐诗的散化到赋的诗化、汉大赋经晋唐以诗为赋到宋代以文为赋、晋唐经宋代以文为赋再到元明赋家仿骚复古的三大演进圈。而辞赋艺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又不仅契合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而且与辞赋所表现之文化气象,以及历史上“献赋”“考赋”制度关系甚密,并由此显示出辞赋在各个时代既相承又异趣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散文中不同作家的“文化生命理想”的出现不仅使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精神倾向划清了一定的界限,也在文化的框架中更符合现代文化人的文学样式选择和人生“自我”的价值目标;作家性格、气质的个人化、客观化也是现代散文不同的创作实践中的种种“情感偏向”获得充分发展的关键之处,尤其在能动反映现代作家的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现代报刊杂志的商业性运作机制已经贯穿于现代散文的生产和消费的许多环节,尤其是现代报刊杂志的市场化、大众化的情感“趣味”、艺术形式的追求与现代散文创作态势的变革的特殊关系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依据时间和散文样式、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论语》、《墨子》;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孟子》、《庄子》;战国后期,先秦诸子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阶段,其代表作为《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16.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曹植辞赋较之汉赋有着显著不同的艺术特征。在美学风貌上,植赋以纤小为美,以阴柔为美,以哀怨为美;在抒情方面,表现出无比强烈的个性色彩;在语言运用上,植赋明显地表现出骄俪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寓言创作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一是中唐时期柳宗元等作家创作的寓言或具有寓言性质的作品。柳宗元寓言比之先秦寓言,无论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运用到形象塑造,都有发展和创新,其成就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正> 鲁迅的杂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散文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特殊而伟大的贡献,其价值、意义和地位都是无可置疑的。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这个问题。一、把我国传统的议论性散文推进到诗化、艺术化的高度我国的散文艺术源远流长。先秦诸子作品中已有了比喻、寓意、夸张、想象之类的文学手法的运用。到了魏晋以后齐梁时代,文学性散文与议论性散文开始分途发展,后经唐宋八大家和明代“前后七子”、清代桐城派相继在复古旗帜下进行的两次散文改革运动,将散文艺术不断推向前进,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里要特别一提的是,桐城派的散文创作虽不怎么十分成功,但他们在理论上却  相似文献   

20.
苏辙辞赋创作的主要体制形式有文赋、骚体赋和四言赋。苏辙的辞赋创作是其生活理趣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审美风尚和赋学观念的一个反映。考察苏辙的赋作创作,在辞赋的形式、题材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文赋的创作,是北宋古文家"以散言为赋"的一个典型;其骚体赋既是对屈原"发愤抒情"的精神传承,也是北宋中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其四言赋,则是拟古的结果。苏辙辞赋创作的这些探索,对北宋后期苏门文人的辞赋创作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