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主要渠道,尤其是站在最前沿的学前音乐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成就与现状,对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并进一步提出完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学前音乐教育传承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势,是音乐所具有的一种势,一种向度。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意识的外化现象,其最终目标就是:传承—思变—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思变是共同成长着的两个最基本的向度,其二者的向度虽然最终是指向传承这一事件,根据其不同的方法会有其不同的结果。应该运用对其向度的分析,使传承有规划性得以系统的实践,以此基础作为切入点和媒介物来构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模式,进而激发更多的人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且欣然接受,最终保证传统音乐传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建立在“天人文化”^[1]基础之上的本原性音乐。当代学校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当代民族民间音乐及实践的时代性反差表明,对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当代”意义进行辩证、系统的思考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将怎样在当代弘扬优秀、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多彩的内容熠熠生辉。只有当民族民间音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新时期的文化教育相融合、相激发时,它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如何将古老的民族音乐文化引进课堂,并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相辅相成中将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放射出新的光彩,已成为今天音乐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文章重点论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塔塔尔民族民间音乐的调研,以文化表象为切入点,发掘了该民族民间音乐的规律———纯正性这一相对显著特征,并期望有关方面和音乐界的有识之士,对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找到发展该民族音乐的办法和对策,使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事业稳固进步与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6.
湘西地区的民歌、舞蹈、器乐、戏剧、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是与湘西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从横向维度看,这些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从纵向维度看,有助于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为此,湘西民族民间音乐可为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  相似文献   

7.
赤峰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有着蒙、汉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相互融合;有着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民族音乐特点。本地区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在当今的教学发展中显得陈旧和不足,因而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化教学。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肩负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认识及传承。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一直以来该课程中国传统戏曲内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十分不相符。故此,笔者提出加强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功能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根植于社会,它不仅具有娱乐大众的艺术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规范功能。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民间音乐以无形的力量,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积极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就发明了陶埙、骨笛、石罄等乐器,懂得了在狩猎和祭祀活动中吹奏乐器。赤峰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蒙古族音乐和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在这里共生共荣。这里有皇宫雅乐、汗廷音乐、寺庙佛乐、民间番乐、杠房音乐,民间秧歌舞蹈,说唱曲艺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因此,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使得这些非遗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是赤峰音乐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展演了散落民间的音乐和舞蹈,但剥离具体生活场景的歌舞疏离了经验世界,成为难以表征自我的审美符号.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来说,真实的生活一旦被制作成审美幻想在舞台上展演,其表征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就会出现分裂.在现代性社会中,审美习俗的改造是少数民族持守其经验世界完整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泰缅民族民间文学与云南傣族民间文学,从语言系统上看,共同归属于“Tai”,也即“Thai-Dai”系统。从民族文化上看,它记录了此区域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生活,表达了居住于这一区域人民对世界特有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体验、审美追求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3.
《滇南山谣三首》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张朝创作的钢琴组曲,其源于云南彝族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云南的民俗特色和人文特色。作品既继承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精髓,又推陈出新,并同西方钢琴组曲的创作技法相结合,是国内现代钢琴曲中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民歌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土家族民歌的乐曲以声音的外化形式,产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听觉,创造性的显现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内容。歌词与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代声乐理论理解、分析我国最早出现的声乐理论专著——元代燕南芝庵纂写的《唱论》,研究其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艺术理论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但"欧洲中心论"抑制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本文将从"侗族大歌"引入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预期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建立一种以母语文化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入居云南已有753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在与云南各民族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为多元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举凡云南行省的设立、土司制度的确定、儒学思想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推广、多民族杂居格局的形成都与蒙古族入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挖掘民族音乐资源 培育专业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多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纷纷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随着各种音乐形式的引进和发展,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而忽略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强烈的冲击,所以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