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性善论与仁政说的有机统一意味着道德与政治在孟子思想中的高度统一。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政治内在的复杂关系,因而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学说的一个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2.
试论孟子的道德社会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对道德社会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拟在孟子性善论基础上,分析孟子思想中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方式等,并据此对孟子的道德社会化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善”涉及了本体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性向善”涉及了功夫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为了进一步彰显性善论的道德激励功能 ,孟子继而原创性地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并揭示了“四心”与“四德”的微妙关联 ,最后把“本心”既解释为本体论的实在 ,又解释为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塑造高尚人格,重视民族大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新的价值观的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构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伦理学说由“性善论”、“义利观”、“五伦说”、“修养论”所构成。其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解答道德的根源、价值、规范、修养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道德的统一,即道德的人化和人的道德化。这对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建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作为我国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建立了一套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内求外修"为特征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诠释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创新提供更多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对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规范社会道德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儒家人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问题上,先秦儒家从孔子的"性近"说开始,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孟子和荀子遵循了不同的思维路线。孟子是性善论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既为儒家伦理政治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同时也是儒家仁学发展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的深入解读,发现孟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指出"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决定论"是孟子"性善论"与"修养论"之间的关键环节,"修养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认为从性善到行善,孟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只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彰显并得到充分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14.
"仁政"理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特殊理论形态.本文全面地分析了孟子"仁政"理论的内涵,揭示了其理论体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孟子心性论的内涵研究有以下几种类型:名词标签批判型、分析辩驳推崇型、"假说"釜底抽薪型;性质研究有以下几种类型:"性本善"说、"向善"说、"本善"向善"调和说、"人性善"说、"性可善"说、"孟子本不主张性善"说。新时期对孟子心性论的性质的判定由负面转为正面,对其内涵的探讨仍存在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韩愈"性三品"理论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愈"性三品"理论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性的内涵,并以五常的完备与缺失区分人性的存在状态。其理论实质是孟子的人性纯善,其价值取向是众生平等。  相似文献   

17.
孟子管理思想的特点及其现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善论为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强调仁政、人和、以德服人、义利统一,通权达变、仁民爱物,修齐治平等是孟子管理思想的八大特点,这些特点和现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学派、权变学派、企业文化学派等强词人本管理、情感投入、灵活应变,注重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充分地体现了它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经历了从孔子的“性近”说,至孟子的“性善”说,再至荀子的“性恶”说的演变过程。其演变的原因,既是儒家仁学和礼学的发展的理论需要,也是缘于先秦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演变,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