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钟声  宏波 《社科纵横》2013,(5):9-1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人民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从而以此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要解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见《邓小平文选》第54页)。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的意志利益和需要,使人民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吴超 《创新》2011,5(4):23-30
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党内民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党内民主的创建与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1949~1978年),党内民主的探索与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至今),党内民主的创新与发展。认真总结建党以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党内民主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当今时势所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邓小平同忠说,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列宁说:“谁想不经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沿着其他道路走向社会主义,他就必然会得出一种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是荒谬的和反动的结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也就不能保证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②可见,没有民主的道路,就不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十三大,又把民主建设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那么,究竟怎样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5.
王平  顾伟 《社科纵横》2009,24(4):69-70,7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现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杜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民主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对法治的内涵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但社会主义民主必然要求法治化,而法治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保障方式,两者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相互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法治理念与法治主体的分离、法治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分离、法治形式与实质的分离、权利与责任的分离.这种分离在现实中起着削弱民主、扭曲法治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认清这一问题,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法治意识,并以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21,48(1):13-20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才能获得真实的内涵和完全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是人民性、法律性、实践性的统一。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党建设、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坚持法治价值理念,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8.
张顺喜 《探求》2003,(5):7-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必须还权于民,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宪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在我国,建国头八年发展是健康的,形势很好,以后就出了问题。从1958年至1978年,这期间经济建设虽然也在逐步发展,但总的来说是处在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出现这种曲折和失误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邓小平同志认为,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他在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数)党的八大路线之所以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以后之所以又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根本原因是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使得我们过去把某些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方法当作社会主义来固守;而把某些并不损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形式、手段、方法当作资本主义而拒绝接受。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桥》杂志1978年第6期报道,两年前,在社会党历史学家的倡议下,在文化圣地佛罗伦萨建立的“社会主义历史研究会”,明确宣布研究社会主义和民主是该会的宗旨。两年来,该会积极组织研究工作,1977年1月在巴马举行了关于“社会主义政策三十年”(1946—1976年)史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共和制的意大利历史做了第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