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生成的支配地位,这对新闻传播的接受之维具有重大参照意义。这体现在首先应确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其二根据期待视野细分受众;再次揭示新闻讯息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张力互动关系;最后尝试树立新闻定义中的受众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社会中传统公共领域逐渐瓦解之时,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却使网络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与此同时,媒介的建构也发生着巨大改变,原本的新闻受众也可能成为新闻建构者。因此,受众对于新闻建构的作用更为凸显。在新闻传播过程不同环节的建构行为中,网络使得受众加入建构行列,并对建构结果带来终极意义的影响。但传统新闻产制过程中传播者大多为新闻专业人士,新闻建构问题也主要从其角度讨论。因而以新媒体时代拥有双重身份的受众为研究角度也便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个人与社会认同感的建构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过程的时空建构,社会认同感作为一种感应与评判事实与观点的社会心理建构,两者在社会建构的整体过程中互构。新闻传播中传者本位与受众中心的脱节错位,亟待重构两者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认同感。新闻传播中框架刻板与多元话语的冲突失衡,亟需重构社会成员对时代语境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解释学意识正在广泛地渗透到各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新闻文本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启示和发现。从解释学视角考察新闻文本的特征,其鲜明的“作者消隐”特征和“受众指向”为读者独立的、多元的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但是透过受众多元解读的表象,新闻文本的实质却是一种传播者本位的活动,受众本位没有实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格尔茨深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闻深描的概念,意指特定新闻事件传播过程中诸多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再传播及再传播过程中多样的解释所汇合形成新闻意义的过程和结果。新闻学中"深描"的主体是指没有组织的、阅读新闻并对新闻发表意见或提供新材料的受众,客体是媒体发布的新闻,本体是指不确定受众对新闻解释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化媒体新闻深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者转化为传者并对特定的新闻进行分享和阐释,二是在受者转化为传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共同目标,三是从受者转化而来的传者创造着新闻的文化性意义和群体性意义。发生在社会化媒体上的"群体互动"是对大众媒体"主席台发言"的淬炼。深描揭示了清晰的新闻事件在传播中变得嘈杂和混乱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身份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交互与差异中建构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建构。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身份建构的主体是一种传者、用户及新闻角色之间交互的间性主体。主体间性身份建构的肯定性功能是实现主体间的理解,最终达成道德共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有时这种肯定性功能也会失灵,由否定性功能取而代之,表现为多主体间的误解甚至冲突。  相似文献   

7.
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以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入口,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是利用互文性对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闻美的接受 ,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 ,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 ,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 ,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 ,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 ,开始介入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 ,并以“隐在受众”的方式影响新闻生产 ,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表现了受众对新闻美的能动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以网易新闻及网易新闻漫画为研究对象,收集140个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传播框架的两级建构。在参照六种经典类型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新闻框架与漫画框架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考察媒介框架及意见领袖框架对受众评论立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新闻和漫画中,最常出现的框架是责任归因、冲突和人情趣味框架;新闻框架会显著影响漫画框架及受众评论立场,但漫画框架和漫画立场对受众评论立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新闻活动属于一种隐喻认知框架下的交流,通过对现实世界识别、构建与理解,确立活动内容与方式: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强调性识别,事实的意义就是“选择它表达意义”,隐喻塑造新闻意义的相对性,关注普遍性主题或原则;新闻通过隐喻系统来构建认知框架,此物与彼物、结构与强调、生发与传染、部分与整体,影响着传播者的价值判断;新闻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理解,新闻话语符号既能为受众提供身份认同,又能为当下提供合法化身份,是一种“意象景观”。  相似文献   

11.
概念整合网络与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回顾了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和Tun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然后运用这一理论探讨了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并选取三副网络新闻漫画进行了个案分析,旨在说明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解释力.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具有解释在线构建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颖意义的特性,能够为新闻漫画的语义构建、创新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新闻深受广大受众的关注和喜爱。研究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导向价值——提高对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水平,真实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流变化,弘扬主旋律;人文价值——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真诚、冷静、理性地实现对全社会的“人文关照”;实用价值——对群众的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行直接的服务和指导;营销价值——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正确定位受众群,赋予社会新闻多样性、趣味性、贴近性等占领市场、吸引“眼球”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选择了新闻传播和文学传播两种类型,从传播活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受众的目的和需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种传播活动过程中受众心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新闻语篇中蕴含着大量的名词回指现象。研究表明,这种语言现象的构建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基于对体育新闻语篇所做的研究,详尽统计了体育新闻语篇中回指以及名词回指的分布情况,进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析了此类语篇中名词回指构建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高校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等院校客观存在着一种新闻现象 ,“高校新闻”就是在这种客观现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视并研究这种新闻现象 ,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高校新闻”同“社会性新闻”经过比较 ,明显体现出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意义传递和新闻语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得出,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新闻语篇的作者通过写作完成了赋予意义的第一阶段,新闻语篇的读者通过阅读完成了解读意义的第二阶段。而新闻语篇不仅仅是被动的意义的承担者,因为在赋予意义和解读意义的过程中,它自身在语篇、句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英语消息是对传统媒体消息的英译.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网络英语新闻翻译中应发挥主体性,对新闻文本进行跨文化的改写,以取得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译者的主体性在网络新闻英译中主要体现为:在保留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进行符合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改写,包括对标题和导语的改写、对背景信息的增补和对正文信息的取舍.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新闻策划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正在被新闻界所接受。但这种以"真实性"为最显著特征的、对新闻事实按照新闻规律和价值进行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策划,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错误性的倾向:即将新闻策划等同于新闻炒作,将新闻策划等同于策划新闻。其实,违背新闻价值和规律的新闻炒作是对新闻报道活动的过度策划,其在动机、目的、新闻价值取向及表现形式上都与新闻策划有很大的差别,而以策划"新闻事实"为主要特征的策划新闻在宣传的本质、客体及结果等方面与新闻策划有着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格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使英语新闻标题大为增色,产生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许多英语新闻的标题正是因为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