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论及三个重要观点:一论跨国民族(transnational min-zu)是全球化后殖民主义时代民族共同体的普遍形态,这就意味着代表不同文化的跨国族群及其多元文化现象成为了世界主流的民族生态现象,而宣告了资本主义国家构建同质化单一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当代全球化初期不可能实现这种同质化;二论当代全球化跨国民族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的核心问题;三论遍布世界的跨国族体向"和谐共生""殊途同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跨国民族类型与和平跨居模式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REFACE当今世界,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与和谐共处,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本刊主打栏目于2007年第5期推出由周建新教授主持的"跨国民族"、2012年第1期推出  相似文献   

4.
实现跨国界民族"和平跨居"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跨国界民族"和平跨居"理论对有效解决跨国界民族问题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有效解决跨国界民族问题正是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边界、边民与国家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出现之后,世界范围的近现代国家边界逐渐形成,如今任何国家都以国家边界为治权界限.边民的出现是由于国家边界的出现而出现的,跨国民族往往属于边民的一部分,而其存在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即国家边界的存在.因此,跨国民族研究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的面向,即边界、边民与国家.当代国家无一不是追求边界、边民与国家的有机统一,跨国民族在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中, “和平跨居”是最好的选项.  相似文献   

6.
跨界民族因素是中缅边界谈判过程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学界忽略的议题,对中缅边界谈判的进程、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对中缅边界划分涉及跨界民族事宜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包括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意愿的统一、兼顾国家关系与族际关系、尊重历史与照顾现实等,对中缅和平友好关系的确立和两国跨界民族的和平跨居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推动"和谐边疆"建设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从对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入手,就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民族进行了扼要分析,认为"和平跨居"研究的目标就是让世界跨国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8.
方素梅 《民族研究》2005,(4):105-106
跨国民族(族群)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与地理学等学科都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有十数个民族跨国而居,跨国民族问题既是历史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而在中国的跨国民族中,苗族尤为典型,其在中国有将近900万人口,在东南亚各国有100多万人口,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有数十万人口,他们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事务及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苗族的跨国性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在跨国民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  相似文献   

9.
在多民族国家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安全表现在:边疆必须具备各族人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环境;各族人民在边疆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也体现了人的安全;地缘政治的和谐发展则是边疆各族人民安全驻边守边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对列宁“民族自决权原则”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姚爱琴∥青海民族研究.-2005,⑶.-7~10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陈建樾∥世界民族.-2005,⑸.-1~12二战后澳大利亚非英语移民政策的演变/杨洪贵∥世界民族.-2005,⑸.-21~31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以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为例/周建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⑹.-17~21论和谐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龚永辉∥广西民族研究.-2005,⑶.-10~23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熊…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新中国建立6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外敌对势力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渗透、干扰、颠覆和破坏活动,而我国周边国家复杂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总是与国家关系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的国家安全、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期发表覃彩銮研究员<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一文,分别对中国周边相邻国家复杂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及其对中国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关系的影响做了全面介绍.张文静、杜军<多民族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构建>一文,从文化层面论述了通过多种途径构建中国的"共同文化",实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的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增强我国的政治合法性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基础上,认为当代跨国民族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时代特征密不可分,因此应扩大对各类跨国民族问题的研究视野,做到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13.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些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  相似文献   

14.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5.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6.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这种国家的多民族在边疆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伴随着当前我国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剧,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来,因此两者之间的整合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现实的认同整合过程中,必须调整我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取向、转变边疆治理的思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并通过国族建设实现边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8.
吴艳 《民族论坛》2012,(6X):2-2
<正>2012年6月2日至3日,当代边疆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来自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的可行性、中国边疆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中国边疆面临的现实危机、跨界民族在中国边疆问题中的作用、民族学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2012年6月2日至3日,当代边疆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行,来自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清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的可行性、中国边疆理论建设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中国边疆面临的现实危机、跨界民族在中国边疆问题中的作用、民族学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最前沿,本地区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提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保护等矛盾,走私、贩毒、艾滋病、非正常人口流动等突出的现实社会问题,以及民族、宗教问题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和研究.文章并对本地区现实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