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英 《决策探索》2014,(12):71-72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的州县地方官之固定体例。《清史稿·循吏传》撰写者夏孙桐(侣57—1941)在《清史(循吏传)编辑大意》中谈到,循吏入传之标准有三:其一,官阶以终于监司(布政使、按察使及道员)为限;其二,主要政绩发生在任内;其三,必须“廉、能”,缺一不可。按此标准,《清史稿》共记载了116名循吏的事迹。这些政绩卓著、勤廉施政的州县官,是清代地方基层官员的代表,也是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对于“年画”一词,如果寻经觅典,应首推清道光二十九年瓮斋老人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书里介绍的“新年十事”,“年画”即是其中之一。他说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年画”一词及其内涵的阐释,在我国的典籍中恐怕这是最早的了。  相似文献   

3.
刘国荣 《秘书之友》2007,(12):14-14
“圆梦”并不是现代人创造出来的新词,这有《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等许多工具书为证。在古汉语中,“圆梦”意为“解释梦的吉凶(迷信)”。“圆”通“原”,为“推究、推详”之意。唐代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中有“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之句,其中“圆梦”即为此义。那么,古义是否仍能解释现已进入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圆梦”一词呢?  相似文献   

4.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5.
曹应旺 《决策探索》2013,(22):17-19
外局之势:来势宏大、气象喜人 中国的思想传统之一是重视势。《孙子兵法》上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势也?”“善战者,求之于势。”《管子》这部书第二篇的篇名就叫《形势》,  相似文献   

6.
精彩传递     
《经理人》2005,(10):16-16
“经理人CEO论坛之《蓝海战略》”震撼开幕 2005年19月6日,“经理人CEO论坛之《蓝海战略》”点亮深圳!被誉为“全球畅销书”的《蓝海战 略》的作者,国际管理大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著名教授W.钱·金(韩)和勒妮·莫博涅(美)在来华 的第一站——深圳市民中心,与出席的600余名高层管理者共同探讨“企业如何启动和保持获利性增长”。  相似文献   

7.
周小川,人称“人民币先生”。早在2001年7月,在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评选中,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被评为“决策者之星”。2006年,他被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亚洲央行行长”。原因是他采取多种手段致力于货币政策的改革,促使人民币平稳升值。这位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官员,在国际金融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其市场为魂的技术派官员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刘锋 《秘书之友》2024,(2):28-30
<正>“势”原为古代哲学概念。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设《定势》篇,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章评论中,指出“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1]之后,“势”成为历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文心雕龙·定势》所指之“文”涵盖了“章表奏议”“符檄书移”等当时公文在内的各类文体。历代以“势”评文,大多没有严格区分文体,均包含公文在内。这对当下党政机关综合文稿写作极具启发意义:综合文稿有“势”,综合文稿写作首先要“定势”。  相似文献   

9.
王广厚 《决策探索》2014,(12):78-78
如何才能采写出一篇好新闻来,可能大家各有各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位在新闻战线工作25年的“老兵”,笔者共计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东方今报》《河南经济报》《济源日报》《焦作日报》《老年报》《教育时报》及河南电台等新闻媒体刊播新闻稿件1000余篇。笔者从亲身感受出发,谈一谈如何采写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钱雯 《决策》2011,(11):95-95
小说起了一个很香艳的名字,从所写内容看,倒也是名副其实:权力、女人与酒,构成叙述之三角。香艳的小说,其主旨不一定是香艳的,如《红楼梦》,但在《宝贝》中,似读不出香艳以外的用意。现实本来如此吗?或者。作者找不到“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当《桃花扇》问世时,虽然清政府的统治渐趋稳定下来,但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能忘怀已经灭亡的明王朝,江山的易主之悲渗透于那些遗老遗少的骨子里。作品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家国之痛中,而是通过江山易主,朝代更替,透露出“对人生的空幻之感”。满目山河沦于异族手中,当时的士人找不到生存的依据,思想上缺少依托。《桃花扇》固然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思索与探求及找不到结果的痛苦与空幻之感渗透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薛晋文 《决策探索》2010,(14):75-75
当下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重拍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成为2010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变形走样”和“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刺痛”绝非是文艺创造与创新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而是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招致的“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相似文献   

13.
贾也 《领导文萃》2007,(12):37-42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为封面故事.指出21世纪即将成为“中国世纪”,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其地位作用逐渐被中国所分解。这与近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日本,在2050年左右赶上美国是一脉相承的。就在《时代》做这期中国主题之前不久,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的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维克托·托马斯的文章《中国可能将同美国一样成为超级大国》,也预言2020年世界将有中美两个超级大国。《时代》等媒体对中国的捧场,并不能认为是有意夸大其词,可是,这类中国人爱听的话.又似乎不能当真。  相似文献   

14.
张国风 《领导文萃》2008,(10):56-59
《水浒传》的罪名是“诲盗”,《金瓶梅》的罪名是“诲淫”,《三国演义》好像没有被蒙上什么严重的罪名,明清各级政府的禁书目录中也未见《三国演义》的名目。有人说:“少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说老的看了,更加的心计满腹,更加的老奸巨滑。可见,鼓吹权术是《三国演义》的罪名之一。  相似文献   

15.
钱理群 《领导文萃》2008,(24):37-40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论语》,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界、学界的反应。有著名学者公开表示支持和赞赏,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讲生活快乐,安贫乐道,普及了《论语》等经典,使国人有了类似《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的东西”(《南方周末》2007年3月22日)。更有许多学者持“宽容”态度,认为儒学的普及与通俗化也自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齐”和“一起”最初是作为实词——动词出现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的。例如,《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又如《庄子》:“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到了汉代,“一齐”开始用作副词,如《战国策》:“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一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一起”作为副词用则较晚,在隋唐五代时才出现,见《李白诗全集》:“一起振横流。”现代汉语中“一起”可用作名词、数量词和副词,这里重点分析“一齐”和“一起”作为副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6月1日,历时5年,经过反复修改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实行了近14年的《食品卫生法》同时被废止。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一词之变,却折射出了食品安全正在面临的危机以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都是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教育专著,其内容与“以学生为本”的内涵或相合或相悖,但都有极强的相关性,且三书之间互相补充、互为反衬.本文以“以学生为本”的视角,重新审视并整合了《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三书的教育思想,并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如何加以借鉴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至清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家书家训名篇,突出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它们为维护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封建社会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读本,其中有一些治家之道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茅氏儒学梦     
沈伟民 《经理人》2010,(1):126-130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这句孔子在《为政篇》中的话,随着电影《孔子》在2010年春节前后的全国放映,必然会通过周润发的口中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