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树开花了     
<正>当梦树这个词来到我心里,曾跟她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事物便一起回来了。带着雾气的清晨的阳光,春天的一两声鸟鸣,母亲出早工回来的身影,祖母在灶屋刷锅的声音,爱惹是非的大公鸡咕咕叫着,昂首阔步,母鸡们一溜儿跟在他身后,向风声飒飒的竹林走去。回忆需要开启的钥匙,对我来说这钥匙无处不在,熟悉的声音、气息、味道、光影、有时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场景,一个梦,或者一朵花一棵草,一个像梦树这样的词汇。梦树不是树,她矮小,且长着柔韧无比的枝杆,她也不像花,毛绒绒的花球球垂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一点儿  相似文献   

2.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3.
天使的光芒     
江航 《民族论坛》2006,(1):60-60
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在离西湖不远的一条小弄堂里,已经有3年的时间。里面还有四五户人家,叽叽喳喳讲着软软的南方方言,我们之间少有往来。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有一把铁门钥匙。我们家的钥匙一直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有时我想,这是否是因为南方人…  相似文献   

4.
一、孩子,给我点亮一盏灯!一九三一年腊月二十八日夜晚,鄂尔多斯草原落了一场大雪。东乌审旗一家世袭奴隶的破旧小屋,孤零零地在风雪中飘摇。屋里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和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哥哥贡古尔扎布伏身在灶台上,紧握着一根羊腿骨使劲地在一块粗糙的石板上磨。他不时向窗外张望,眼睛充满了焦虑和忧愁。女孩踡缩在炕角里哭喊:“哥哥,我饿……(?)妈怎么还不回来?……(?)妈!……”贡古尔扎布烦厌地瞪她一眼,象个大人似地安慰她说:“不要哭了,哥给你煮骨粉吃,(?)妈就要回来的!”他说着又向窗外望了望,外面白茫茫一片,不见个人影。他失  相似文献   

5.
钟汶哲  ;于志力图 《中国民族》2008,(7):I0003-I0003
耳边是隆隆的声音,那是对面山上石头不断滑落的声音。余震之中,我的视线里出现了一位羌族老奶奶,这让我无比的震惊。要知道,那是一个极陡的坡,这个佝偻着腰的老人是怎么艰难地爬上来的,她上来做什么?  相似文献   

6.
临近中午了,我登车直奔孩子的奶奶家,去接下午没课的儿子.婆婆一人在家,已备好了饭菜,只等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吃饭.一大一小两个"呼拉圈"搁在门厅,挺惹眼的.我问婆婆,儿子这两天玩"呼拉圈"玩得怎么样了?婆婆先是挺喜兴,旋即又满脸的愁容,"这几天,刚刚放学回来就念叨,说等我妈来了,再买一个.我说他,他全听不进去.唉,满街筒子都是'呼拉圈',他老是跟别的孩子比呀!"我淡然一笑,没再说话.楼道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门敞开了条缝.儿子扮了个鬼脸儿,"妈妈!"一声稚嫩的童音冲入了我的耳鼓.我忙起身开门,儿子却已一头撞了进来,扑进我怀里."妈妈,抱抱……"儿子撒娇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兀自摇头晃脑,一双清澈的明眸像闪动的黑宝  相似文献   

7.
<正> 多年来常有同志跟我说,希望能有人编写一本从多方面介绍侗族的综合著作。我也有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民族是应当有这样一本书。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她的历史源远流长,曾和中华各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开拓了  相似文献   

8.
嘎依     
嘎依死了。我们离开牧场许久以后,才知道。母亲刹那间像个碎了梦的孩子,脸色惨白。嘎依是母亲的养母,我从第一次见她,就用这个不知含义的词来称呼她。早年,她和母亲在农奴主家做仆人的那段岁月,创伤烙进了她深深的眸子,沧桑刻入了密密的皱纹。她早已习惯了忍受生活的磨难,像高原上的风车,旋转着她的人生,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9.
那年我从部队转业,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会议休息期间,一位身着藏族服装的妇女跳起了藏族舞,她那能歌善舞的欢快模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坐在身边的老李对我说,她就是咱政协办公室的副主任仑木拉,一位善良美丽充溢着生机与活力的藏族老大姐。在此后和仑木拉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她其实也是一个做事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人。她身上有一种质朴的美。特别是她那一双热情明亮的大眼睛,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扑闪着人间纯真的坦率和诚挚。  相似文献   

10.
上海的秋日,太阳的余光清缓地穿过寓所的窗户,洒在年已八十高龄的秦怡身上,使她的全身披上了一层阳光。阳光下的秦怡美丽依旧,像一幅动人的油画,让人不由要去惊叹她的美!欣赏她的美! 秦怡曾是中国电影观众的一个梦,她端庄的形象被喜爱她的人们称为“东方维纳斯”,人们心中的super star(月季花)。此刻,她坐在宽大的沙发上,那双温柔的眼睛和我相视,用我从少女时代就在银幕上早已熟悉的声音和我交谈,话语轻柔、平静,充满了一个女性所有的魅力:饱经岁月沧桑磨砺后留下的美丽──她先轻轻问我坐在秋天有风的窗前冷吗?…  相似文献   

11.
修心似树     
临灯可以静坐,静坐可以修心。 一位朋友来信向我讲她打算结婚的理由,只短短一句:“我想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总可以为人间多点一盏灯吧!”我却不禁有些动容,只因为她这一说法的实际与耐用。两个人在一起将一盏灯点进人间、再点进自己的内心,关乎情义的温暖渐渐明亮起来,倒是可以将平日里把自己逼迫得很尖锐的荣辱得失的一面,看得模糊些了。  相似文献   

12.
草原的味道     
舒泥 《中国民族》2013,(1):8-12
有一年我工作的单位里两个包头的汉族同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说:“哎呀,我爸爸当初跑大车的时候,看见蒙古族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搭两个蒙古包,吃又酸又硬的奶做的东西。”另一个说:“我爸爸原来也下乡,他下完乡回来口味就不一样了。自己熬奶茶,冬天把冻得带着冰碴的肉直接泡在热茶里喝……”  相似文献   

13.
心魔有声     
一个风雨相袭的夜晚,母亲、妹妹和我,我们三个人被急骤的雷鸣电闪吓得抱作一团。风扫荡着房檐,偶尔有瓦片飞落地上碎裂的声音,窗格子上的塑料纸呼啦啦乱响,像有人在那里时而拍打,时而撕扯。父亲不在家,胆小的我们根本不敢松一口气,只是越抱越紧。风雨似乎缓和下来,就在我们刚刚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2月12日,我到傅家坡车站接回了从老家赶过来的母亲。出来做保姆,是儿女们都不赞成的,尽管家中实在困窘。然而50大几的母亲还是坚持来了。她一辈子辛苦做事、养家,从没靠过别人。记忆中,她总像个男人般独立、顽强,给我们无穷的支持与温暖。而在车站,当我远远地望见母亲穿着旧呢子短套的等待的身影,她无助的、紧张失措的神情,明明白自将我的心刺疼了。我带母亲回了湖大宿舍。这是我读研究生后,她第一次来我这里。我要她住一晚,她不肯。"看看你住的是什么样子,心里就踏实了。"她微笑着说。"住上铺,该不会掉下来吧?"她扶着我的床,忧心忡忡地问。  相似文献   

15.
害羞的民族     
我家表姐不用说也是个彝族,而且好喝酒。和一般好酒者一样,喝得晕乎乎时,她的话就多了。她是个风趣、机智的人,即使醉了,本性也不改,好像还更有长进了,真的像俗话形容的那样,舌头像抹了油,滑溜得很,逗得听她酒话的人笑得咯咯的。有一次我们在成都一个小辈子家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我家表姐不用说,话又长了。那一次她主讲的是“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这样的一个话题。据她说,这个题目和内容均来自于一个彝族文化人,这个人在她上大学那个时段在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我表姐声称,她不过是在重复那个老师有关彝族性格的一个演讲。我和我家这个…  相似文献   

16.
在北去的2次列车上,我望着窗外.日光跟着列车一起,过长江,奔黄河,脑子里反复思量着这次采访的对象─—宋祖英。她还在心连心艺术团,还是已经回京?列车里播放着她的歌曲《小背篓》,我的思绪也随着歌声问到那湘西的大山里。那是80年代初.全国举行少数民族汇演。歌舞之乡的湘西,当然是要派队参加的。正要吃晚饭时,一位背着小背篓,穿一双棉布鞋,吊着一根长辫的小姑娘来了,一门浓浓的湘西古丈话说:“我是来报到的”。那是头一回听她唱歌,甜美的嗓音,宽广的音域,让大家都停下碗筷,一起参加演出的队员们说:“百灵鸟飞来了”。…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秋天,贝莉跟随藏族僧人才旺仁增去转山,跋山涉水,徒步六天,终于完成了绕转阿尼玛卿雪山的朝圣之旅。结束旅程后,她不是回家,而是去了青海果洛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红科寺。在那里,她"隐居"一个多月,回来给我带了件礼物——这部转山记的初稿。  相似文献   

18.
驼铃的诱惑     
正一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被一串"叮咚"的悦耳声音牵引,于是,在多少个梦里与它纠缠。一天,在丝绸之路的一个小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的村庄里,我与这个声音不期而遇,一声叮咚,声声清脆,如清风拂过我的面庞,如清爽的雨滴洗过我干枯的灵魂,如母亲的呼唤轻轻击打着我的耳膜……瞬间,我的眼中不知何时挤满了咸湿的泪水,滴在那赤无雨滴、一点就着的沙粒上,滑过心尖上的磐石,落在圈圈纹路的湖水中,荡漾起一片莫名的清愁。这难道是我梦中的声音,由远而近,是那样清晰,清脆如管弦琴、如葫芦丝、如羌笛,是佛音、是天籁,是我听过最原始、最朴素的清音,如耳边那温柔的叮咛,是一种离别思念的情愫。  相似文献   

19.
郭净 《中国民族》2014,(8):77-77
我买了一台DV,从此进入影视拍摄的窄门,这其实是有人引导的。1995年初,我经过一年半的援藏,从拉萨返回昆明。在西藏调查羌姆仪式期间,我疯狂地迷上了摄影,而且积累了大量面具表演的图片资料。次年的某一天,有个女子到云南省社科院来找我。她穿着一件皮夹克,脚登高筒靴,颇有豪侠之气。经自我介绍,才知道她姓刘名晓津,人称晓津,跟日本那个著名的电影导演同名。而且,她也是拍影像的,在云南电视台做编导。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少数民族的诗歌。少数民族的诗歌——像山间淙淙的溪流, 声音入耳教我喜悦。我喜欢少数民族的诗歌。少数民族的诗歌——像花儿开满田野, 一朵,一朵,“一百零一朵”。我喜欢少数民族的诗歌。少数民族的诗歌——像天空的星星, 那么美丽,那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