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宝珠 《社科纵横》2009,24(6):101-102
在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寺院作为佛家修行之地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归义军政权馆驿的功用而使得寺院功能发生了"蜕变"。敦煌文书的记载表明,当时敦煌寺院经常招待的周边民族政权的使者,有僧使、世俗使者,而招待使者的寺院主要分布在沙州城、莫高窟和榆林等地。  相似文献   

2.
禅门临济一宗,聿起于中唐,经十传至佛果克勤,其门人大慧宗果、虎丘绍隆分衍"大慧"、"虎丘"两大支派.前者法孙妙峰之善、北硐居简二人,复传出"之善"、"居简"二系;后者三传弟子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人,则传出"松源"、"祖先"二系.后世临济耆德,几乎全从"之善"、"居简"、"松源"、"祖先"四系法嗣中出.递传至明代,"开基之主"朱元璋虽亦尊崇佛教,为保其纯正兴盛而励志整饬僧纪、肃正僧纲、革除教界弊端,但宥于彻底统制各种社会力量以确保一家一姓的朱明王朝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之私欲,特别制定<周知板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寺院名册>等空前严酷之峻法,甚至不惜采用特务监控、出尔反尔、乱定罪名、滥刑滥杀等自东汉直至满清王朝所绝无仅有的手段戕害见心来复、一初守仁、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摩罗慧明等硕德高僧,开遗祸无穷之邪风.诸多大德不满朝廷这般严厉钳制,纷纷沉寂辞世:居简系硕德懒庵廷俊、大猷愿证、清远怀渭,之善系高僧牧隐文谦、象原仁淑诸师.于洪武一朝相继引退,飘然化去;大慧派高僧孤峰明德于洪武改元后力辞净慈寺住持,归隐道场山;之善系高僧白庵力金断然拒绝朱元璋"罢道辅政"敕命,毅然决然地绝食而逝,年仅四十七岁;意味深长地自称"哑羊僧"之大慧派高僧,先是坚辞僧纲司职务,继而索火自焚,悲壮而化……"之善"及"居简"、"松源"三系叶裔遂相继绝响.  相似文献   

3.
陈志刚 《社会》2018,38(2):111-133
明代上川南地区毗邻乌思藏,是西番朝贡贸易的必经之地,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这一地区并行不悖,汉藏社会由此得以整合。佛教在“善”与“义”方面调和儒家思想,僧人社会接触之广,地方适应方式之多,令儒家士大夫普遍接受佛教信仰和寺院生活,地方政府的庆贺礼仪也在佛教寺院中完成。佛教仪式帮助乡民解决“死亡”问题,地方大族依赖佛教仪式祭祀祖先、维系家族组织,通过捐献茶园田土供养寺庵僧人来树立地方权威。在明末清初动乱的武装自保中,佛教为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延续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何孝荣先生的明代寺院研究,是以明代南京寺院为起点的。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结撰成《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一书,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刊行,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在从事明代南京寺院研究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不少关于明代北京寺院的资料。这使他深深地认识到:“明代的北京,佛教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与佛结缘得益于当时儒释结合的文化背景.他因爱慕山水而游历寺院,欣赏高僧才学而与之交往,种种行为密切了与佛教的关系.在与佛教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成就了欧阳修诸多以寺院风景、寺院游历生活、与禅僧交游为主要内容的传世诗歌作品及其独特的禅缘诗境.作为有宋一代的名儒,欧阳修可谓是"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诗结缘".  相似文献   

6.
大约自西汉末期起,佛教经过西域、龟兹等地,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公元58-75年)又派遣蔡愔去印度求取佛教经卷,归国后,随即建立寺院和翻译经文,使佛教教义得以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由于佛教的教义含有精深的哲理,很受中国人的重视,皈依佛教者逐渐增多;中国境内的佛教宗派,如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竟发展到十三种之  相似文献   

7.
以T寺为田野点,藉由人类学视角探视现代媒介进入这座汉传佛教寺院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发现寺院在面对现代媒介的问题上,交织着"取"与"舍"的双重态度,进而又曲折地作用于寺院生活图景的变迁.将这些现象置入跨文化传播的理路,则突显出释、 俗两种文化在现今更为密切和多元的交往,以寺院为主体的佛教传播在当前特别表现出一种以适应"世俗化"为特征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宗教作品。从形式上看,它是唐代“变文”一类的寺院“俗讲”。所谓“俗讲”,是由僧人向世俗男女讲些佛教故事,后来也杂入其它故事,宣扬佛法,劝善敛财。从内容来看,它是为“天下急造寺院,广度僧尼,兴崇佛法”作宣传,处处散发着浓烈的佛教气息。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后,即受到统治阶级的崇信,成为他们锢蔽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到北朝时,更是广为流播,寺院之兴盛,僧侣之众多,“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寺院不仅是蒙骗人民的宗教场所,而且直接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封建经济组织。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僧侣大地主阶层,他们兼并土地,放高利贷,收纳逃户,残酷地剥削寺内下层僧侣和寺外农民,成为社会危机深刻的根源。因此,随着寺院经济膨胀,反佛浪潮高涨。北朝时,僧侣起义接连不断;北魏、北周时二度灭佛。崇佛与反佛成为北朝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过去,学术界多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佛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5,(4)
辽代寺院建筑承仿唐宋,与佛教诸宗之"伽蓝七堂"之制大体符合;院落式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山门、佛殿、法堂等主体建筑,而僧堂、食堂以及藏经楼、钟鼓楼等则分布于左右两厢,它们大多为间架结构;辽人建寺十分注重选址与备料;齐备的寺院建筑设施与特殊功能,优美的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为剃度出家的辽代僧尼们创造了良好的修行和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11.
易思平 《社科纵横》2011,26(7):90-92
韩愈一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佛道,直斥佛道两教为异端邪说,以维护儒道自任,但同时又与僧侣、道士勤于接触唱和,交往频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这说明他对佛道两教带有一定的妥协调和色彩,在思想上不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其名篇《师说》在一些重要观点上就分别受到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儒教之"道",二是解佛教之"惑",三是倡道教之择师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刘轲《福州法华院记》全本今已不可得见,从《释氏通鉴》辑佚的文本保存了碑记的基本内容,通过释证碑文内容,可作如下推论:一、晋隋之寺院局限于闽江流域,特别是入闽交通要线上,唐代福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这与区域普遍开发有关;二、在唐初天台中衰的背景下,福州法华院成为东南地区弘传天台法门的重要道场,刘轲碑记为迄今发现的天台宗传闽最早文献;三、早期闽籍僧人大都驻锡外地,不归闽中,然从唐代中期开始大量僧人回闽弘法,而闽中三大师是第一批,这促使了福建佛教重镇地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郭良鋆 《南亚研究》2002,(1):65-68,84
《投身饲虎本生》在大乘佛教国家中 ,备受佛教信徒推崇。即使在南传佛教国家中 ,也广为佛教信徒们熟知。然后 ,这则本生故事在早期佛教巴利文经文中 ,却不见踪影。在巴利文《本生经》的五百四十七个本生故事中 ,许多属于舍身类的本生 ,大都为大乘佛教采纳沿用 ,例如 :《尸毗王剜眼施鹫缘》、《兔自烧身供养大仙缘》、《尸毗王救鸽命缘起》等。兴许 ,大乘佛教信徒们感到仅仅剜眼、烧身、割肉 ,还不够惨烈悲壮 ,于是又编撰这《投身饲虎》的本生 ,以示佛陀伟大的舍身精神 ,激起信徒们的崇敬和仰慕 ,叹之 ,愧之 ,从而尊佛如神 ,供奉膜拜。当然 ,…  相似文献   

15.
<正> 自一九三一年二月北京故宫内阁大库中发见《满文老档》之原始底本三十七册,一九三五年九月复发见未经乾隆朝装裱整理,因而不见于《满文老档》的老满文(含过渡期之施圈点满文)档册三册以来,岁月流逝,至今已经历一甲子周期。其间,对这一珍贵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及史料之应用,  相似文献   

16.
敦煌气功史料初探马德福,李重申,李金梅敦煌地处华戎之交,印度佛教约在东汉孝明帝时期(公元57-75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它首先在敦煌等地形成了传教中心,继之佛教经文和佛像的传入,佛教道场、寺院、石窟、禅洞的兴建和开凿,以及大量僧人与居士长年修炼所...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国内音乐理论界曾有过一起围绕音乐是否具备教化功能的小规模学术争论。纵观当代中国佛教音乐的理念与实践,其中通常都包含着比较明确的道德教育思想。由此,基于对红安天台寺这座汉传佛教寺院发展禅乐文化的田野调查,以那起争论的核心——音乐是否承载道德担保——为逻辑起点,从田野个案中僧人的"他者"眼光出发,将"天台禅乐"这一有所创新的佛教音乐样式同世俗音乐进行再比较,发现社会现代性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佛教音乐表现出区别于世俗音乐的教化观念。禅乐在僧人自身修行和寺院对外弘法两个维度上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在释、俗两种社会文化语境之间架设起一座独特的交流之桥。  相似文献   

18.
《弘明集》研究之一──儒、道、释论与夷夏论马建华《弘明集》是梁朝人憎所编的一部关于佛教与儒、道教之间论战的文集。日本学者认为:《弘明集》如实地传达了中国文明首次与强有力的异文化体系——佛教的冲突,以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儒教、道教等的对立、融...  相似文献   

19.
有明一代,明代皇室重视佛教的教化作用,并对其进行保护,使得佛教极端兴盛。在北京地区寺院中,现存三通明代敕谕碑,以敕谕的形式对佛教寺院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保护,使人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探寻明代皇室与佛教之间深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佛门历来推崇亲禀释尊、代代相承--惟有师资相承、授受清净,方能确保正法之流绵绵不绝,方谈得上"续佛慧命".故各宗各派,分别各有传承.禅门更有"传法付衣"之说.就禅宗行人言,从初修行直至证悟,均离不开师资指导、勘辨、印证.惟有时时得善知识提持开发,方可防止盲修瞎炼,甚或落入魔外圈缋;方能断惑证真,彻法源底.固然,灯录中亦有利根人"无师自悟"之记载,但若"悟"后不入作家炉篝,未经宗师辨邪正、行赏罚,便无法保证其所"悟"为正悟、所入为圣道.最后,亦惟有师承有据,方能登堂授受,荷负大法.否则,未证谓证、未得谓得者,必将接迹于世.聿起于中唐之临济一宗,经十传至佛果克勤,其门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分衍"大慧"、"虎丘"两大支派.前者法孙妙峰之善、北磵居简二人,复传出"之善"、"居简"二系;后者三传弟子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人,则传出"松源"、"祖先"二系.后世临济耆德,几乎全从"之善"、"居简"、"松源"、"祖先"四系法嗣中出.递传至明代,"开基之主"朱元璋虽亦尊崇佛教,但宥于彻底统制各种社会力量以确保朱明王朝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之私欲,特别制定<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等空前严酷之峻法,甚至不惜采用特务监控、滥刑滥杀等自东汉直至满清王朝所绝无仅有的手段戕害见心来复等硕德高僧,开遗祸无穷之邪风.禅门众耆德鉴此违缘,纷纷沉寂辞世,"松源"及"居简"、"之善"三系叶裔遂相继绝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