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显飞  沈康  阳立高 《创新》2021,15(3):64-74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每次科技革命都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智能革命也不例外.在智能革命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社会生产力大幅上升、生产关系发生微调、上层建筑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等新变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智能革命为进一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客观条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继而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看,快速发展的智能革命为进一步走向共产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角度来看,智能革命对克服这种异化,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的智能革命,对当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同样产生影响,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性提升提供了全新的科技动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势必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牵涉到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则更有必要在理论上予以说明。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看法。一、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经济政治发展阶段,不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经济政治特征的某个方面的发展阶段,而是指反映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总体特征的一个完整的标志体系。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阶段的指标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生产力方面的指标,第二类是反映生产关系方面的指标,第三类是反映上层建筑方面的指标。文章分别分析了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4.
杨相琴 《学术交流》2003,23(10):49-53
从人类社会整体看,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包括用先进生产力改造、提升落后生产力,又包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前者是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后者是要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空间、创造条件,二者统一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现实实践中。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改造落后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观念变革     
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也不只是体制、措施上的改进。经济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具有整体性的、同步性的革命。因而它必将涉及到许多领域,也势必涉及到上层建筑,观念变革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6.
王、张,江、姚“四人帮”出于篡党在权的罪恶目的,长期把持舆论工具,肆意践踏马克思主义.他们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颠倒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在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说到底就是生产方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正如马克思主义精辟地论述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类社会结构时曾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这就是说,不管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超越一切制度和意识形态),其中无不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处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第二,与生产力相适合生产关系;第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式。这…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的发展道路,实质上指的是生产力以什么生产关系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或者说,生产力接受什么生产关系及建立在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所以有个沿着什么道路发展的问题,在于它作为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必然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当今世界,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区別,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生产力的所有者不同。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是归资产阶级所有的。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生产力,则是归人民所有的生产力。再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发展的,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之间的矛盾;一种是生产力发展具体规律和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之间的矛盾。前者存在于生产过程性质中,后者存在于生产过程具体形态中。社会性质就是生产过程性质,是由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的矛盾决定的。当社会性质处在急剧变动状态时,生产过程性质的矛盾,即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的矛盾起着主要的作用,成为社会基本矛盾中需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当社  相似文献   

10.
庄汉山 《探求》2001,(Z1):13-14
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忠实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论断向全党揭示:过去,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上层建筑,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今天,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今后,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和生命活力,就必须继续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意义早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就阐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的矛盾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运用辩证科学的方法论。 一、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制度指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指的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其内容比社会制度厂泛,包括经济制度,但又不限于经济制度,还包括生产力。显然,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社会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特征,而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我们过去由于长期离开生产力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其结果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消灭剥削,而没有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把握的一种失误。 总之,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离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栗彦卿 《社科纵横》2010,25(1):134-138
依据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居于人类社会的最上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终支配,同时,也受经济基础的支配,和法律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的直接支配。因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在重点关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发展生产关系及民主政治制度及体制,充分发挥经济基础尤其是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反作用,发挥其对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决定促进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三个结构匹配发展,科学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和掌握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准,科学地认识社会性质,是革命政党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行动纲领的客观依据。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把生产力作为区分社会形态的唯一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区分社会形态的唯一标准是社会生产关系。我认为只有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观点区分社会形态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克思的原意。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作为竞争力,必然要大发展、大繁荣。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实践共识共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促进社会文化变迁,重建社会文化伦理和文化秩序,重建和拓展文化公共广阔空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变革一切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创设和开拓自我价值增值和交换实现的制度平台,塑造全面发展的自由的社会新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论述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框架.并不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一种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首次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后来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  相似文献   

18.
试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马玉兰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从最基本的方面说,就...  相似文献   

19.
孟艳  王克宁 《社科纵横》2008,23(5):64-66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粉碎“四人帮”以来,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理论界开展了物质和意识、实践和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问题的讨论。焦点集中在意识对物质、理论对实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本文拟就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