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阴阳合德":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陀经诗》虽然已超越"孤雌繁殖"的认识阶段,但却没有完全陷入男性"惟我独尊"的窠臼。其中关于男女祖神并尊的唱颂,以及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某种肯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的精髓。这些思想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多元分化重组、拼接磨合之时代转型的总体框架模塑.而性别作为社会存在最基本的两元,在男性精英阶层的国家主义所架设的隐性霸权和谐下,女性主体要求的性别权力或权利分享,其发声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和谐这一总体目标阻滞看.本文提出以社会性别概念作为观察视角、分析工具进而反思阶层和谐、社区和谐、部门和谐、城乡和谐、区域和谐、行政和谐,以实现多元的动态和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跨学科的“性别”视角,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文本分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讨论《第四交响曲》中隐喻的“性别”问题,并完成对这部作品的重新解读。笔者将结合这部作品之内的乐谱文本与之外的社会文本来对这部作品的“性别问题”做进一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柴科夫斯基这一人物做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5.
郭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68
该书精选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的32篇学术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般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学术流派、历史沿革,以及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女性主义社会学、女性主义技术理论、性别 相似文献
6.
"伯乜观":万物生成的独特阐释——《布洛陀经诗》的性别哲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梅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2):131-132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教学目的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将现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各专业领域需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普遍不太理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从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以求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彭美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133-138
从佚名<传记摘录>成书时间的推断及其对<聊斋志异>题材的借用与复合、文字的袭用与糅合,来讨论<聊斋志异>对于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会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3):32-34
本文首先对文化限定词作了分类,然后在充分肯定《汉英综合大辞典》文化限定词的英译基础上,简单概括了这本辞典中文化限定词的几种翻译方式,并指出其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某些限定词的释义有误,且尝试着做了改译;一些词的释义欠全,也给出了相应的增译;一些人名的译名前后不一致,尚待规范化;另外一些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英译中失去了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殷召荣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Z1):77-78
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格特鲁德.重点分析了母亲的特殊心理产生的原因.她对儿子看似自私的爱不能掩盖其母爱的伟大.她与儿子特殊的情感是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1.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出发,把握藏族儿童汉语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提高藏区汉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从性别视角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性别视角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确保维护和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性别视角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就是依据性别与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性别计划为方法指南,使指标体系能科学反映、有效测度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妇女的性别需求满足程度、妇女问题的解决深度及妇女发展速度。据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讲汉语的回回在晚明已经形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祖先认同的独特的族类群体(民族),但是到晚清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回回学者关于"回族界说"的争议,而且大多数回回精英都不主张回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赞成使用"回族"的称呼。本文认为回回精英的这种立场,主要是因为从西方传入的"民族"概念蕴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而中国的回回用"争教不争国"表达了在政治上认同中国的生存策略。这种生存策略的确定,不仅与清代后期的民族压迫有关,而且也受到民国期间中国大社会(国民党和大多数主流学者)的"民族"理论和方针的影响。反观中国共产党的《回回民族问题》(1941年),一方面尊重学理,没有否认中国多民族国家中存在汉族以外的"民族";另一方面修正了少数民族"民族自决"的主张,改为民族平等下的"民族自治"。其在学理上确立了多民族国家中真正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回回民族指明了不需要否认自己民族身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甘青藏族妇女的传统社会地位、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在藏区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等三方面作了分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甘青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对人群的生存状态的特异影响或宗教文化的现象研究,早被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关注。然而,对社群的思想理念和信仰哲理的深层探讨,即对典型个案的心理学的探视和哲学的抽象分析则被忽略了。本文对中国藏区的穆斯林社群的文化意念——生存哲理和信仰意识进行内外透视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川西藏区地处四川省西部,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藏、汉、羌、彝等民族的聚居地,成为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个体,特别是承担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各位藏族中小学校长们,在面对相对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对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在个体心理控制源上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作者采用罗特(Rotter.J.B)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26名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区的藏族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藏族中小学校长的心理控制源在总体上倾向于内控性;2、其内控性在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这三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3、被测试的藏族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西部藏区187名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的调查,对教师的性别、民族、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数量等构成情况,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19.
西藏小学双语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是基于作者在2003年在西藏几所小学进行社会调查,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的部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的。主旨是为了揭示:(1)在人类学、教育学领域梳理有关双语教育的普遍性理论;(2)当前西藏的双语教育状况;(3)老师、家长、学生和校长等群体对当前双语教育的观点和立场;(4)联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个人发展前景、民族文化保存和继承,藏汉语在学校教育中的如何界定和评估问题;(5)分析学生的社会和家庭两个宏、微观社会语言环境。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亦即文字采访记录和数据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