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望舒创造性地将中国诗的诗骚传统与现代情绪融合,以对现实政治的有意规避与消极抗争来坚守个人性抒情话语,其诗歌中的抒情自我具有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并始终体现着对自身情感的迷恋与坚守。抒情自我的忧郁气质与唯美的理想诉求之间的情感裂隙是推动其诗歌创作的内在因素。其后期诗歌主要成就仍然是面向个体抒情的诗作,而所谓的诗风转型,实际上只是诗人对现实政治消极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无疑是个自我抒情诗人,留给世人92首诗作中,吟咏一己爱情和内心愁绪的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抒情格局就基质而言,是想通过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达到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但血雨腥风的严酷现实不允许诗人悠游在自我天地,刀光剑影的社会斗争催迫着诗人的良知,风雨如晦的民族苦难呼唤着他的爱国之心,终于,戴望舒,这个一度在《雨巷》中徘徊又徘徊的诗人觉醒了,个人的哀怨叹喟融入了时代最强音.在40年代初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优秀作品,并积极投入到抗战救亡的时代洪流之中。遗憾的是,戴望舒在完成了自我与社会群体沟通的心路历程后,基本上也结束了创作生涯(从1945年写出《偶成》到1950年去世的5年间,基本未有诗作问世)。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这种情况也不只出现在戴望舒与他同类的知识分子身上。就是那  相似文献   

3.
在文人圈子中颇具魔力的《读书》杂志。从今年第三期起每期刊发称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系列文章,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于第三期《读书》杂志尚未与读者见面时已对此作了介绍,而且该报也曾发表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于是顿呈轰动之势,以至于在第八期《读书》上已有海外学人参与争鸣。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讨论?到底失落了没有?失落的又是什么?如果失落了,能不能寻回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理解这场讨论的关键。 这场讨论似突兀而来,其实关于人  相似文献   

4.
寻找精神的家园试析中国山水画的成因涂小琼中国山水画的萌芽,中国美术史界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六朝时期,确切地说是在东晋时。它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画科的出现,更重要地,它标志着艺术的精神———艺术个性自由在中国绘画中的初醒。这种寓人的精神感情于自然山水的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探寻,理解其精神处境,即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寻找和流浪之间,在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阐释戴望舒对精神指归的关注和冲动,从而了解戴诗迥然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诗歌中女性意象繁多,并有着单纯、善良、温情、忧郁、缅想的精神气质。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戴 望舒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诗歌的情绪特征及其抒写状态是悒郁的,诗境清丽淳厚,二者和谐如一,形成戴望舒诗歌抒情品格的基本向度.诗人以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式抒写完成了"人世写实"的艺术,极具个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之所以为本文起“再论”之名,是因为以前的论者多以《雨巷》、《我的记忆》为他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定形与代表之作,以此为界将其诗歌生涯划分为两段,而在本文的疏通中,戴望舒的诗歌生涯经历为前象征主义的尝试期、前期象征主义的创立发展期及后期象征主义三个阶段,其作品的口语化与散文化并未被视为其诗歌的一贯走向,而仅是他多元诗风中之一种.同时,本文作者亦未提及为诗界称道的《元日祝福》、《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切合抗战主题的爱国主义诗作,因以它们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是诗人象征待风之例外,不宜归在他创作的主流风格之中.戴望舒初入诗坛时,带着晚唐诗家、英国颓废派诗人道生和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影子:/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夕阳下》)/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寒风中闻雀声》)/在这世间寂寂,朝朝只有呜咽/(《生涯》)《旧锦囊》诸诗篇塑造了一个自怜自哀、多愁善感的孤独诗人的形象,字里行间充溢着伤感、寂寞,孤苦、忧郁甚至是濒死的情绪体验,但这些情绪的表现并非只是直抒胸臆,一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诗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原型意象演变生成的 ,并带上了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 ;在意象表现上采用了渐进式、轴心式、并列式、迭加式、通感式等多种组合方式 ,因而戴望舒诗歌的意象具有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自然界特意为了诗歌,为了表达无尽的‘用野的哀愁’,对一切生物的爱和恻隐之心(人——比天下万物——更配领受)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器官。”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追求主体情感的隐藏,重视节制抒情及深蕴理趣,呈现理胜于情的特点,形成了冷凝深邃的抒情品格。诗情诗形的冷凝,诗意及其传达的曲折深远,以及戏剧化、小说化、意境化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是其冷凝深邃的抒情品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以宋江、吴用、李逵等为代表的英雄形象系列,既弘扬了他们充满“侠义”、“忠孝”的主体人格精神,也揭示了他们的某些“暴戾”、“愚忠”的人性弱点,而后者恰恰是他们走上悲剧道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舒婷前期诗歌的抒情策略:诗韵的使用特点,诗句的对仗、排比、章节的回环复沓,意象的使用特点,口语的运用,理性的加入等。回顾总结其抒情策略,无疑会为当代诗坛提供某种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一位诗人的真正丰饶并不在于诗句的数目上,却在于它们的效果的广阔中。只能在时过境迁之后才能加以判断.—保尔·瓦莱里《波特莱尔的位置》在论及诗人戴望舒(1905—1950)的时候,我非常自然地联想到法国现代派巨子瓦莱里(戴译:瓦雷里)对于象征派开山波特莱尔的评价。究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一、瓦莱里的这篇《波特莱尔的位置》是由戴望舒译成中文的;二、戴望舒与法国象征派有深厚的联系,他译过法国象征派诗人的诗,其中包括波特莱尔的《恶之花》(见《〈恶之花〉掇英》②);三、戴望舒同波特莱尔类似,一生的诗作并不多(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戴望舒诗集》共92首,这几乎是戴诗之全部。以下所引戴诗均见此集);四、尽管如此,戴望舒同波特莱尔一样,其诗也具有特殊的价值,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特别在艺术性上),算得上“真正丰饶”,尤其是在“时过境迁”的今日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中的个人主义由于与主流话语的悖离,历来遭到否定.即使龙泉明的"界碑说"也未脱离社会学批评模式.本文试从现代主义视角为戴望舒前期诗歌创作中的个我本位重新定位.从抒情领域及话语方式等方面系统阐述戴望舒的个我本位.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早期的诗集《预言》是象牙塔里孤独者的精神吟唱,低回婉转的诗风体现了诗人柔弱的抒情个性;延安时期的《夜歌》则讴歌战斗的青春,礼赞崭新芬芳的新生活,呈现出豪放有力的新气象。这种抒情风格的巨大变化是时代背景和诗人创作心理双重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在写出《雨巷》以后,开始了对新诗音乐性的背叛,因为现代新诗格律要求严重束缚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他主张诗歌“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抛弃音乐性,他将外在的音乐消解转化成内在的音乐精神,体现出戴望舒对新诗音乐性的现代性追求,为新诗发展树立了新的界碑.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编码方式与诗情的关系,侧重探寻了戴望舒诗的四种编码方式与诗情抒发的关系及对当下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具体阐释了香草美人意象对诗情抒发的背景托举功能,阐释了诗节、诗行、诗句长短的变化对诗情灵动性的影响,阐释了判断词、连词、回环句的大量使用使诗情的律动有迹可寻,阐释了标点的超常规使用所产生的奇异的表情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决定当代社会的走向,中国诗歌精神"诗言志"与主体意识保持着相关性,中国诗歌精神"兴观群怨"又与危机意识保持着相关性。主体意识的缺陷并不能完全依靠危机意识来补救,而中国诗歌所追求的诗化生活和天地精神,却能超越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轮替主宰的现代生活。中国诗歌是儒释道之外的第四类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应该重新被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诗歌外来影响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译作家。他的诗歌艺术在不同时期显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他在各个时期所受的不同外来影响是有紧密联系的。因此,分析戴望舒诗歌外来影响的多元性是必要的。纵观戴望舒一生的文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所受的外来影响存在着多元性。本文论述了戴望舒诗歌不同时期所受的主要外来影响:法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苏联文学,法国现代派和西班牙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