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由时间:人是自由的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阐述了自由时间的社会价值、对促进劳动意义变化的影响以及自由时间对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代人类社会在无度的欲望中付出了“异化”自己的代价,不仅加剧了人的自由时间被挤占,而且使人最大限度地远离自由。人的精神家园只能承载着人的当下满足的快感,最终人类在“不经意间”放弃了自由的理性和批判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句话言简意赅,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是对人在社会生活中非人状况的沉思和抗议。试想,历史上哪一个统治阶级不把广大劳动群众视为牛马呢?他们什么时候重视过人的尊严和价值呢?一部阶级社会的历史充满了对人的屈辱和践踏,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史前史。恩格斯说,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开始了人类真正的文明史。但是,新制度的建立只是给恢复人的价  相似文献   

3.
一、邓小平的价值哩想 价值观是一种观念,是人的追求和期望,是人的评价和选择。价值理想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邓小平同志的价值理想则集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他指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追求。它既包含了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向往,又包含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 邓小平的价值理想,具体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阐述之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精神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论述都很重要,它勾划出邓小平同志完整的社会主义理想。从这些论述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内涵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邓小平的基本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力”和“创造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把人仅仅视为“劳动力”是资本主义的痼疾,是私有制存在的需要,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需要。而人是“创造者”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解放和自我买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劳动是被强制的劳动,被强制的劳动过程是劳动者生命的叹息。马克思在谈到这点时说:“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7页)马克思指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  相似文献   

6.
亓占丰 《创新》2018,(3):57-65
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特点和价值论三个基本解释的分析,从物本位的角度开展了关于价值本质、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的研究.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人类价值体现在人类本身的存活,因此价值本质的定义可以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提高效率是一种自发过程,价值源泉劳动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本能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过程.价值要计算死劳动,用劳动消耗来度量,劳动消耗可以按照一个国家恩格尔系数小于温饱线60%最后一年的人均食品消费计算.站在自然界的高度研究人类社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才具有更高的科学价值和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五、大多数日本人具有“中流意识”就等于阶级“正在消灭”吗? 我们认为,在人类社会,阶级并非自占就有,也不可能永世长存。阶级起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在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一个人的生产所得只能维持他自己的生存,没有剩余产品,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产品也平均分配。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实行而来临时,才产生了阶级,使得一部分人能够无偿占有另一部人的劳动,甚至劳动者本身。因此,出现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或进步,消灭阶  相似文献   

8.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自然、历史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历史理性就其本质而言,既不是人的先天本质,也不是神的意志,更不是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成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人的理性和社会理性。因此,历史理性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存在,只能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不同,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对历史理性的不同理解。历史理性内涵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样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丰富性到近代理性齐一再到现实的丰富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劳动”的思想,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灭劳动”不是空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推论。“消灭劳动”的条件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劳动者逐步退出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电脑的普遍应用已经展示了这样的前景。文章指出消灭劳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文章还在劳动与生产范畴的联系与区别、“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等问题的探讨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追求。人工智能对于劳动解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劳动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劳动复归于“自由自觉的本性”、使劳动更加趋向于人的“第一需要”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导致劳动的“新异化”,对人类劳动权、劳动者主体地位、传统伦理关系等构成挑战。从制度、科学、主体、全球治理等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消解“资本逻辑”,是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项民意调查,约占60%的英国人认为自己属“劳动阶层”,然而其中有不少被社会学家划归为中产阶级甚至上层阶级的富人。牛津大学社会学系霍赛教授对此评论说:追溯至本世纪初,只有那些体力劳动者(约占总人口的80%)才被称为“劳动阶层”。按此标准,“劳动阶层”在今天的英国人口中至多占40%。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之所以自我标榜为“劳动阶层”,主要倒不是他们对“劳动”的定义起了变化(如把脑力劳动也归划为“劳动”),而是由于“社会观念”出现了微妙变化。随着英国已迈入“后现代”时代,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其中新一代人又占了大多…  相似文献   

13.
简析“劳动的价值”张学安关柏春同志在《简论劳动的价值》(以下简称关文,《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的“劳动的价值”,其基本理论逻辑是:价值反映劳动交换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劳动成为交换的对象,且采取了价值的形式,个人劳动=货币工...  相似文献   

14.
人是从改造自然、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人类的生存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界,而依赖于生产实践活动;真正的实践不是本能的求生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过程。实践过程是从对外部对象和自身需要的有意识把握开始的,对世界的信息改造加工活动往往是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5.
天底下最玄妙的人际关系莫过于夫妻关系,当今中国存在的“妻管严”现象更是使许多人困惑不解。对此,人们已司空见惯,却少有人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笔者试图以社会学的观点对“妻管严”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以说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人类群体总是以不同的分层形式存在,在性别群体中也不例外。在人类过去的岁月中,性别分层现象不仅存在,而目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6面面。一般而它,与会天世弄范围的“现代”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社会,我们把它林z为“传统社会”。三传统社会中,由于其权业经派活动的情未,男性是王要的劳动方,…  相似文献   

16.
人际的信息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人是社会的动物,共同的生产劳动造成了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彼此必须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从而产生了传播活动。人类最初的传播活动,只能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的劳动,出于人类求生存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  相似文献   

17.
一、土地是劳动产品,是有价值的,这是分析资本主义地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二、三百万年前,苍茫大地荆棘丛生,兽走蛇行,洪水横流,土地纯粹是自然物,当然不会有人的劳动对象其中。但自从有了人类,环绕人类的自然就逐渐被改造着。人们披荆斩棘,驱赶野兽,排水凿井,架桥铺路,改良土地,营造房舍,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积累,才使荒原变桑田,成为人类衣食之源,居住之所。大自然从来不赐予人类以现成的劳动资料,怎能说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人的劳动对象其中呢? 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①。今天,地球上确实还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冰川、沼泽,那样的土地可以说是没有人的劳动对象其中的,是自然物。但那些土地既无人迹,又不适合于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  相似文献   

18.
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深刻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正统历史唯物主义"中阐发了他们对"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他们认为经典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认识,而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至上、物支配人的似自然性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方法可以谨慎地运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但其典型运用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社会是要克服经济的至上性、强制性,实现人们对自己劳动产品和全部生产力的自觉控制。  相似文献   

19.
邓安丽 《唐都学刊》2000,16(4):85-89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议题之一。对包括柳永词在内的任何艺术形式的雅俗之辨的首要前提要求论者指出雅与俗范畴的真正涵义及其所持的价值尺度,以此为基础方可勾画出所论艺术形式雅俗的真实图景。雅俗关系的历史特征是传统与嬗变的对立统一。因此能否在新的审美价值论基础上建立审视人类文化与艺术成果的新标准将成为对雅俗价值进行现代阐释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0.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