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一部电视系列短片<十诫》.《十诫》灵感来自基督教的"十诫",但讲述的是现代人的故事.其中"《十诫》之五"题为"杀人短片",借用宗教戒律的"不可杀人",但作了全新的阐析.王成军在《论中西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中谈到,中西不少文艺作品都存在道德安全问题,比如对杀人犯的美化.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后现代艺术的重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之一是挪用艺术的出现与兴盛.挪用艺术( AppropriationArt),简单来说,是借用已有的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通过将原作品的图像、视频、艺术形式从原来的背景中"挖"走,然后放置到不同的背景、语境中,以实现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思潮源于西方,对当代各艺术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精神的简要分析,从内容表达、作品的持久性、艺术标准这三方面来论析了这两个时期艺术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唐宋两朝乃传统中国法律集大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司法官员由法吏向儒吏转变的重要时代。唐代的判词多为拟判,而宋代纠正了拟判脱离实际的弊病,实判之风由此盛行。两朝虽然在判书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就判词实质而言,制判者的思维方式却同出一辙:在法律明确、稳定、统一的条件下,均采用“罪行法定主义”的裁判方式,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司法官会对情、理、法融会贯通,最终达到“情法两平”的断案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名公书判清明集》所引宋代法律条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公书判清明集》大约有 1/5的判词引用了宋代法律条文 ,显示了当时法官对律条的重视。按当时法律形式如 :律、敕、令、格、指挥、看详 ,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有关律条进行归类和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法律形式的运用大致遵循了“政和名例敕”的规定 ,但在实际的判案中 ,法律虽然是判案者的重要准绳 ,然而并非是惟一的依据 ,法官们还依礼、人情、封建名教、例等作为断案的根据。从书中判词内容 ,可以得出南宋时仍然是律敕并用的结论。书中所引的一些法律条文亦具有补宋代法条之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人。他是初唐时期著名文人,当时号为“天下无双”。其诗文著述,“晚进无不传记”。他的文名,甚至远播海外,新罗日本使者每到中国,都要重价搜求他的作品。他现存的著作有《游仙窟》、《朝野佥载》和《龙筋凤髓判》。《龙筋凤髓判》是现存最早的唐代判词专集,所载判词百首,均为骈文。治史者可藉以考见唐代选曹以身言书判取(?)的大致规模,治文者则可以从中窥见古代案牍文字偏用骈文的早期痕迹。《朝野佥载》为笔记小说,其中保存了不少初唐史料,多为后代史家所取资。《游仙窟》是最早成熟的传奇小说。在题材内容方面,它摆脱了六朝志怪的神怪色彩,将世俗社会的日常生活引入了小说领域。在艺术形式方面,无论是人物情节的完整集中,还是细节描绘的生动细腻,都不是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所能比拟的。它的韻散交杂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中国古代一部法官判词集《明公书判清明集》为分析对象,指出中国古代法官的判词中并非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样缺乏逻辑,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逻辑。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逻辑在法官判决中的功能,以小见大,从而反思当下中国法学界强调法官逻辑说理等理论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唐代选官的各环节都离不开对“判”的考察.由于考试的内容与选人的切身利益和仕途前程息息相关,所以做判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选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唐代官吏的判词整体写作水平.选官需要试判,为官同样需要习判、练判.习判、练判对官吏吏能的提升帮助甚大,而吏能的强弱又是官吏考课的重要内容,所以,判词的水准又与官吏的考课等第间接相关.受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唐朝官吏多以读书人充任,在判词的写作风格上呈现出“文人判”的特质.文人判中所呈现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情理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纪永贵 《南都学坛》2007,27(4):53-59
二百余年来,关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一语,众解纷纭,迄无定说。尤其是20世纪《石头记》脂抄本被发现后,因甲戌本上在此句下有一批语“拆字法”,所以人们在这个“钦定”的指示下,不停地提出“新解”。但因为越解越复杂,越解越离奇,所以也就与作者“原意”愈加疏远。笔者胪列47种成说,经过分析,指出它们的不通之处,同时对研究此句判词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要承认这句判词是让人一望即知的谜语结构;第二,这是凤姐的判词,不必无端引申;第三,作者“原意”已不可知,“新解”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0.
付兴林 《南都学坛》2006,26(1):78-82
《百道判》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的习笔,它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突出而多方面的,如:体制精巧、穷极变化;情理相兼、条分缕析;按经据典、博奥典雅;抑扬起伏、委婉达意;对仗精工、比喻贴切等。探讨《百道判》的艺术成就,不仅可弥补《百道判》研究中的缺失,且对全面评价白居易的文学成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法律将民间文学艺术纳入著作权法体系予以保护。然而,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著作权法意义的“作品”,其在权利主体、保护期限等方面均与著作权制度存在冲突,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面临不可回避的局限与困惑。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特别法,文章对特别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少鸿的长篇小说《抱月行》,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非遗”保护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思考。小说借“月琴”这一演唱形式构思立意,在人物命运的演绎中完成对艺术传承的智性思考和诗意表达。其思想意义和审美意蕴已超越单一的艺术形式和具象描写,上升到对生活方式、人格心志和艺术精神的洞察与观照。  相似文献   

13.
《盛京时报》开辟“判词”专栏,保存了清末最后四年奉天各级审判厅的大量司法审判文书。根据这些判词,再结合清末司法改革和修订法律的大背景,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司法实践层面和法律适用角度,考察判词中所体现的清末法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古典柱式艺术对“后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语言,成为众多后现代设计师表达情感的工具,而且对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符合了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终结”是当前国内外文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的艺术终结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终结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艺术到底会不会终结?”两个主要问题展开。对艺术终结的理解直接影响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及其判词的说服力;反之,对艺术是否终结的判断又会影响对艺术终结的理解。我国对这两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误解与简单化倾向,这不利于继续推进与深化艺术终结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传统知识体系的三大主题之一,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保护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面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被任意使用、破坏乃至失传而亟待法律保护的状况,法律却缺少具体保护的措施。这需要廓清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内涵,明确保护的主客体,设计合理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曾经就睡虎地秦简《语书》中有关“乡俗”的思想做过探讨,明确了《语书》中的“乡俗”思想是受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尚同论”的影响而写成的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本文就有关中国古代“风俗”所持的诸思想中的A与B的对立展开讨论。即:A主张严格管制地方独自“风俗”的 《语书》、墨家、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以及儒家的“移风易俗”思想。B倡导天下、国家承认地方的各种“风俗”,并且应该依照其风俗施行政治的《淮南子·齐俗》篇等地方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语用角度看委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研究中 ,我们试图考察“会话合作原则”是如何在这个特殊的语用现象———委婉语中起作用的。用一种愉快的方式或动听的话委婉表达可以在听话人中产生愉快的效果 ,这虽然表达了礼貌 ,却往往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的准则。同时 ,我们对委婉语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也进行了一番探究。我们发现委婉语使用者使用委婉语要么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要么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 ,或者出于语境的需要 ,或是几者同时兼具  相似文献   

19.
“撒尔嗬”是源于巴人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歌舞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充分利用民族自治权,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例如“撒尔嗬”等民间传统艺术给予了法律上的充分保护,使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法制化轨道。虽然通过大量努力,“撒尔嗬”已经从生死存亡线中挽救过来,并且大大提高了知名度,但在法律保护方面,仍然有许多可以提高之处。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文艺理论家陆机、刘勰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神思”即创作的艺术思维 ,而且还客观而全面地阐析了艺术表现和作品的审美形式。陆机在《文赋》的序文中把“物———意———文”三者提炼成一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命题 ,揭示了物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变化对文思的影响 ,同时非常注重语言表现在传达作家文思中的审美功能。从物象到文思、再由文思到语言表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刘勰在《神思》等篇章中。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即“神思”)的运思过程与内在规律 ,而且揭示了“神思”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刘勰还在《原道》、《情采》等篇中对于“文”作为审美形式作了本体性的规定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