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7世纪是近代科学奠基时期,也是理性思潮兴起的时期。科学与理性的结合,找到了时代的哲学代言人、引起了政治社会领域的新变革、形成了科学与宗教的新互动关联性,产生了古典主义文学的新潮流。17世纪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非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还有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在改观旧世界面貌的同时,也紧紧依持于特定的社会史境,它并不是没有时间性的、普遍的、与社会价值和社会结构无关的,尤其是科学与宗教,它只是一种基于神学的根据而进行的分化,科学精神并不排斥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2.
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从古希腊起源的自然法学说在近代初期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本文考察17世纪自然法观念的转变与同时期科学革命之间的联系。在阐明有关人的道德秩序的自然法学说与关于外部世界秩序的自然观之间同构关系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分析科学革命和近代自然观对自然法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一是自然法学说背后的本体论界定,尤其是“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论和机械论下的自由观念对自然法进路和功能的影响;二是自然法学说的认识论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模仿。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霍布斯、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为中心,分析影响的具体理路。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社会宗教多元化有突出的发展。其表现主要在于 :民间对多种对象的祭祀和对各种宗教成分的兼收并蓄 ;国家对社会宗教活动控制的削弱和士大夫宗教思想的复杂化。这种现象的根源既在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的传统 ,也在于 1 7世纪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状态 ,以及社会规模与国家体制模式不相称等。这种宗教多元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综合主义的内在取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根本态度,是信仰一个超越的本原,但对宇宙及历史是否体现一种确定不移的神圣计划,却没有一种确认的信仰,仅仅是一种未知或不可知的敬畏之心。因此,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信仰"一词,似与宗教有关,亦可与宗教无关,在对超越界的信仰上,它独具中国民族性格。其特点是,并不确信或深究神圣意志的结构,却常以权力形式来表达人与神圣的交通,倾向于以权力形式来反复加强对某些神圣意志的确认和信仰。20世纪初叶呈现的"科学信仰",即是这一信仰传统在"赛先生"的刺激下新信仰的建构,并以科学建构信仰的模式,给此后中国社会以巨大影响,以至于出现了"替代宗教"的思潮。  相似文献   

5.
科学革命与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恩注意到科学革命的过程伴随着科学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他认为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和获得这种知识的新方法,而且也产生了提倡、记录和传播这种知识的新的机构—科学共同体,使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众多的科学传播媒介,如专业期刊、各类会议以及私下的电话、通信等。因此,科恩特别强调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信息网”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革命论在阐述现代科学演进中作为主流思潮的同时,其意义在无限扩展中导致认识上的诸多困惑。本文批判了科学革命这一基础概念被滥用而陷入的困境,提出对科学革命论的质疑和淡化。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科学革命论予以修正,用科学发展论构建现代科学演进的概念图景。  相似文献   

7.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 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 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 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 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科学史中存在着许多科学革命与科学还原共存的真实案例,这与大众观点所强调的二者在科学理论观和科学问题观上的对立性和互不相容性正好背道而驰。历史上,主要存在两种驳斥革命与还原对立说的主张:一种是Shap-in的"无革命说",另一种是Schaffner的"革命、还原同一说"。其中,前者否认科学革命的本体存在,而后者否认科学革命的相对独立性,即否认革命在认识论上的可区分性,这两种驳斥对立说的主张都过于极端。事实上,为了辩护革命与还原之间的共存,可以直接诘难库恩早期的那种革命观:首先,库恩的"范式"概念是模糊的;其次,"革命"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彻底性;最后,彻底的相对主义是不存在的。此外,革命与还原的共存还可以从"还原所具有的革命性"得到验证。还原的革命性体现在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尤其是体现在二者的术语在意义上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 ,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 2 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 ,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 ,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 ,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期与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跨越“物理学危机”所造成的认识论障碍具有实际意义;另一方面,科学革命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挑战。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必须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不断进化发展的科学中吸取养料,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英国以议会制度为核心的独特的混合君主制在17世纪的形成,彰显出英国宪政革命浓厚的博弈色彩。从革命初期到“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度,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努力避免负和与零和博弈,争取实现正和博弈,是一条迅速取得立宪成功的便捷之道。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英国发生了一场消费革命,为工业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伦敦因为以下三个方面对这场消费革命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伦敦是英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伦敦人口众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伦敦社交季的传统有利于将消费信息传播到各郡乡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与新世纪中国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二十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进展状况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 ;同时 ,根据未来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未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面临的挑战 ,并据此提出中国应当跟进新的科技革命 ,着力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俄国犹太人是在20世纪初俄国革命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1917年之前反犹太政策一直都是沙皇政府遵循的国策,经济上的歧视和政治上的压迫,使得他们投奔俄国革命寻找出路。20世纪初的犹太知识分子活跃在俄国各政党之中,并担任要职,他们对积极推动十月革命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比利时工业革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分析了 19世纪比利时工业革命的前提、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主义诗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双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 ,是本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和诗学融会的产物 ,它的成熟构成了对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二次革命”。在这一生成过程中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学、现代化 /民族化呈现出互相消长、对立、融合的态势。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古典诗学的纵向制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横向影响的双重作用下 ,在诗歌观念、诗思方式、诗学策略等方面产生了从古典诗学到现代主义诗学的种种变异  相似文献   

17.
周扬文化人格与20世纪中国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身上牵连着许多尚待评说的是非功过.从20世纪80年代起,围绕其文化人格产生了激烈争论.在这一问题上,要力避情绪化,要力图还原历史的客观性.从"革命"这一视角解析周扬的文化人格,也许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中,人类的印刷业也发生了革命,由原来的手工印刷变为机器印刷.德国人是19世纪印刷技术革命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取得许多重大技术发明,如发明了蒸汽印刷机、整行排铸机、照片印刷术、木桨造纸方法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