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诗意清明     
海燕 《山西老年》2014,(4):53-53
又至清明,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满心田!唐朝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此诗脍炙人口,吟咏不绝。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编篡纪晓岚却有不同看法。他说此诗“不够简炼”,说既是“清明时节”。自然“雨纷”,何须多言?“行人”定在“路上’,不在“路上”,何谓“行人”?“借问酒”,不“借问”也有借问之意,无须指明。  相似文献   

3.
绵山奇观记     
冯骥才 《社区》2009,(5):32-33
凡是名山,必有奇观。何谓奇观,天下罕见之神奇者也。那么,深藏在三晋腹地的绵山呢?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于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相似文献   

4.
寒食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宋人康节先生《春游吟》诗日:“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由此可见这个节日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三日,上古旧俗;节日期间禁火、冷食,故又名冷节。自魏晋以来,这个节日的前一天,人们都用米粉蒸枣糕,用面蒸枣饼,插上柳枝,放在门楣之上,呼为“子推燕”。在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出城上冢扫墓。寒食上冢和清明不同,民间风俗,“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冥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节日里还有不少游乐活动,如蹴鞠(踢足球、打马球),荡秋千,斗鸡卵等,直到明清时仍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艺文类聚》是一部成书于唐初的重要类书 ,在今天极具文献价值 ,但此书今本并非完璧。今本《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的“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和“七月十五”五篇 ,已非原书之旧 ,原文已佚 ,现在的内容是后人根据《初学记》补入的。补入的时间最晚在宋代。  相似文献   

6.
中山大学黄国文教授先后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分析了唐诗《清明》及其英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在黄教授论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的基础上,对该诗及其英译文的人际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能为古诗英译的人际功能分析提出更容易操作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清明上河图》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长卷”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具有高度的成就,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明深处     
韦良秀 《中华魂》2013,(8):49-49
清明,紧挨着四月的足尖,又一次向我们走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脑海中总会滑过一些熟悉的身影。那些记忆中的留存,在这一刻更加清晰生动,只是未等我伸手牵留,心底翻腾的触痛早已顺着眼角溢出。干百年来,清明总与思念息息相关。在春回大地的清明时节,人们会很自然地怀想故去的亲人。缕缕青烟在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晕染开来,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这似乎是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清明,是一个悲凉的词语;清明,是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是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这一天,让你听见风声、雨声和鸟儿的歌唱,让你看见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阳光以及郊野上走过的人群。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诗歌:“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膈膈膊膊鸡初呜,磊磊落落向曙星。”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相似文献   

10.
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进行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的研究已不少,但把它应用于古诗英译方面的探讨还不多见.黄国文曾从系统功能的人际功能及经验功能对《清明》译本进行分析.本从从语篇功能主位结构进行《清明》原文及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择端     
《阅读与作文》2010,(4):F0004-F0004
(1085-1145),字正道,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相似文献   

12.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今年4月4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源于夏代,原意平治。秦汉列为节气。魏晋后成为民间节日。清明自古有寒食、插柳、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插杨戴柳唐宋盛行。原意为“顺阳气”,民间用以招介之推母子亡魂。《永嘉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绾柳作圈缀花于其中,置小儿头上。昆明也有“清明插柳于门,儿童亦以柳为冠”的记载。宋伯仁《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据说唐末黄巢发动农民大起义时,规定了“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清明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进行了量化的规定。“课标”刘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古往今来人们对积累的意义的认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名公书判清明集》所引宋代法律条文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公书判清明集》大约有 1/5的判词引用了宋代法律条文 ,显示了当时法官对律条的重视。按当时法律形式如 :律、敕、令、格、指挥、看详 ,对《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有关律条进行归类和比较 ,可以看出各种法律形式的运用大致遵循了“政和名例敕”的规定 ,但在实际的判案中 ,法律虽然是判案者的重要准绳 ,然而并非是惟一的依据 ,法官们还依礼、人情、封建名教、例等作为断案的根据。从书中判词内容 ,可以得出南宋时仍然是律敕并用的结论。书中所引的一些法律条文亦具有补宋代法条之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情多味精明诗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时节,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寄托哀思是清明节的主要内容。“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这首《清明野望吟》诗句中便可管窥一斑。民间流传的一首《清明吟》更把生离死别之情刻画得十分动人:“又是一度清明至,道路泥泞人伤悲。死者魂魄已飞散,人作古黄土葬  相似文献   

16.
王充闾系原辽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连续两届担任“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在国内外十几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千秋叩问》等二十余种,“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另有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相似文献   

17.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董广坤  翟长庆 《社区》2011,(5):33-34
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汴京清明时节街市景象和社会生活情况,其中又极为细腻地描绘了汴河上的大木拱桥——虹桥,这是一座单孔跨汴河、中间无柱脚的桥。  相似文献   

19.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的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清明节快要到了,只剩下了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20.
丁雅仑 《社区》2014,(14):10-11
翻看《柳如是集》,最爱的莫过于那首《西湖八绝句(其一)》: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