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必须基于多元文化的背景.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理论,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特点与当前少数民族科学教育发展状况,就多元文化背景下科学素养的提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微观视角出发,以青海藏区多元文化场域的双语教育与区域发展的社会重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青海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拓展与推进基于多元民族文化场域中异质文化间的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不能忽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共享、包容与尊重是双语教育最终取得发展的动力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年 《世界民族》2001,(6):31-35
本文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相处之道是十分必要的.在过去几十年中,现代化运动是最显著的社会文化变迁.现代化运动是由现代化理论引导的.但人们发现,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忽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各民族、各文化相处时倡导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资料梳理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青海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场域的空间表达与社会秩序的当代建构为主题,探析了新时期青海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互动性、民族文化在区域利益层面的博弈性等多重社会文化样态及影响因素.着重指出:民族地区多元民族文化并存共生、良性互动与包容共享,是建构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族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多元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形象已渗透在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和信仰文化之中。多元民族文化源于生物多样性,并反作用于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整合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实施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民族多元文化间的关系来看,民族多元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文化的多元平等性、民族文化的会通整合性和民族文化的互动创生性三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所承载的地方性知识是多元文化存在的基础,它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促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对于藏区,地方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适合地域发展人才的载体之一。本论文在多元文化与新时代教学理念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藏区地方课程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解析藏区地方课程承载的多元价值。以期将藏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和新课程改革中新型学生观结合在一起。通过地方课程来继承、发扬和应用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使课程内容适应藏族学生的特点,以便体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以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成功实践,说明在国际关系中提倡多元文化主义有利于国家间互相尊重、民族间和睦相处,并指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是世界民族关系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然而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给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黏附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推进多样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其中,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家庭教育保存和传递民族文化,传播各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教育是延续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种传统手段.本文试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没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语言没有难学与易学、发达与原始、优秀与低劣之别的角度 ,驳斥了偏颇和错误的语言价值观。作者认为 ,任何一种被使用着的语言 ,都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 ,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在有效地为其使用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而且常常是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满足该民族成员自身的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象征该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死亡,就是指一种语言在一个国家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都市化两种社会因素影响下从安全到不安全的过程.从安全到不安全从而导致语言死亡是一段危机程度各不相同的距离,且语言的不安全不仅只对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也对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而言,甚至还可用于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家语言所面临的英语危机,以及在国家都市化趋势下方言所面临的消亡危机.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民族之间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中介手段,它能增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从佛经翻译和文学及其他翻译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疆古代民汉翻译活动的发展过程,客观地反映了中央王朝与西域地方政权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civil unfolds on myriad levels i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reefold: first, to sketch the evolution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civil in the modernisation proces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in the birth of Israel in particular; second, to point out the limitations and ultimate failure of both governmental and peace‐building approaches that ignore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this opposition; and third, to attempt to find an alternativ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religious space. The analysis is organised around four nested spheres: the Middle East in general, the Holy Land, Jerusalem and, finally, the Temple Mount/al Haram al‐Sharif at the centre. Though the Temple Mount/al‐Haram al Sharif is not a simple illustration among others, it constitutes the most powerful and comprehensive symbol of the forces at work in the constitution of religious space.  相似文献   

15.
东乡民族的交际工具主要是东乡语,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长期处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包围之中,不仅语言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主要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语言转用就是语言功能变化的一种。据我们调查,在东乡族自治县的24个乡镇中,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转用了汉语。主动的文化同化、经济条件等是造成东乡民族语言转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虽然Ellis(1999)并没有要把二语习得跟外语习得区分开来,前者的确在习得过程、动机、文化因素和词汇结构等四个方面区别于外语习得。  相似文献   

17.
以语言调查所掌握材料和语言接触理论为依据,将分布于百越之地广西宾阳平话和壮语的"吃"类词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两者的对应关系和联系。认为,壮语与汉语之间具有同源关系,但在语言分化以后则表现为接触关系;单个词的语音对应现象固然可以证明语言的接触现象,有词族对应的语言现象也并非全然都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的稳步提高,与之相适应各项社会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深入的变化.其中,语言使用格局的改变是不对等的,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方面,作为强势语言的普通话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另一方面,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活力却不断降低.本文通过对语言规划和语言保持关系的梳理后认为,语言规划是一种长期的,有预见性的语言干涉,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在规范各种语言使用的同时,保持语言生活的多样性,建立和谐稳定的可持续语言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locha,满语也写成lokcha、lochan、lucha、luchan,译为"罗刹",或者"罗叉"、"老枪"、"罗车"、"罗沙"、"罗叉"等;oros,又写成oroso,译为"鄂罗斯"、"俄罗斯""厄罗斯"、"阿罗斯"、"翰鲁思"或"兀鲁思"等。"locha"和"oros"都是对俄罗斯、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的称呼。"locha"一词借自于汉语,属于民间用语,在清初的官方史籍或者地方著述中时常出现。"oros"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官方史籍早有记载,当"俄罗斯"一词代表主权国家时,使用"oros"。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它们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过去我们在对文化差异现象研究中所枚举的如招呼语、称赞与称赞回应、人际观念、禁忌、隐私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事实充分证明,随着世界性的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发生,各个文化系统相互补充、互相吸纳、互相融合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