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燎祭是古时一种通过积柴燔燎而祭祀的重要祭法,从古代文献的植被记载、华北植被考古调查和民间习俗及树木特性来看,燎祭使用的柴薪多是栎、松类树木,且多限于暖温带落叶阔叶类树木,反映出祭祀礼仪中采用的原料的地域性,无形中造成了族群之间的区别;燎祭所使用的物品种类和施行方法,表达出古人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不落夫家”习俗形成之前,布依族的婚俗是自由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由于文化接触而受汉族文化影响,布依族婚俗中吸收了许多与早期不同的婚姻观念,加入了说亲、定亲、接亲等过程,这些程序和观念与传统的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习俗发生冲突,产生了“不落夫家”习俗。“不落夫家”是对包办婚姻和早婚的反抗,在自由恋爱和自由缔结婚姻关系的时代是没有“不落夫家”习俗的。  相似文献   

3.
年节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文化的传播虽然是一种互动现象,但大趋势是由文化发达的高处流向文化不发达的低处。中日两国曾同是农耕民族,农耕文化的相空性和两国人民自远古以来人员往来的频繁接触性,都决定了中国古代年节文化对日本年节习俗的影响。同时,中国历日的东渐,又为年节习俗的时间固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新年习俗起源甚早,《尔雅》称:“夏曰岁,商日记,周口年,唐虞日载。”但周代的年只能称作是新旧年交替、祈祷丰德的活动。正式作为民间节日固定下来,则是在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将24节气编入历,定夏历…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8,(36):9-10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必定要借助或是通过一定的“物”才能传承给后人。纵观人类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作为民间尊老爱幼的习俗文化,还是作为“齐家治国”的儒家文化,或是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文艺复兴,还是我国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就其物质而言,无一例外地要存在并通过一定的“物”来“彰显于世”,让人们接受和认同。这就是“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和实际,从“交际文化”、“练习”、“教材”三方面着重探讨如何从基础阶段就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习俗意识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祈雨文化中,民间信仰、祈雨形式丰富多样,民间多神崇拜风俗很盛行,反映了我国古人万物有灵的文化思想,以及对风调雨顺、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对古代先圣良吏及当朝人物的崇拜,更是寄托着人们的善政理想与现实关切。同时,唐代祈雨诗也反映了唐代祈雨方式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以镜祈雨反映出宗教文化思想对唐代祈雨习俗的影响,而"焚巫""暴巫"以及鼍崇拜等祈雨习俗,则反映了唐代民间信仰及祈雨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因此,唐代大量内容丰富的祈雨诗对唐代祈雨文化与习俗给予了生动表现或深刻反映,让我们对唐代社会风俗与民间信仰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使这些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巴蜀地域中流传甚广的龙门阵习俗以及撰写方志的传统,是影响现代四川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要因素。方志意识促使四川作家较多地关注本地域的特殊生存现象;龙门阵习俗则影响了四川小说的叙事方式,那种对“故事”的重视,对事件背景材料的展示以及比较自由的插话等等皆可见出“龙门阵”的影子  相似文献   

10.
从蒙古民族历史上的宗教文化 ,哲学思想 ,社会生活入手 ,探析蒙古民族“招福驱邪”习俗 ,“招福”习俗有招唤福气为目的的“达拉拉嘎”和保存原有福气为目的的“贺什格”两种形式 ,“驱邪”习俗包括当事人不慎或触犯禁忌而染上邪气时的“驱邪”和当事人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被迫接触邪气时的“驱邪”习俗。  相似文献   

11.
本着"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创作宗旨,《搜神记》在收录了许多虚妄怪诞之事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远古和当世民俗中的一些巫鬼现象。《搜神记》所有关于鬼神的实录,其着眼点指向的是人间而非异域。干宝真正关心的是人的生活、命运和感情世界,鬼女、妖女身上体现着作者的感受,也承载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2.
宁乡方言的形成演化与宁乡历史时期的行政隶属、地理交通、人口迁徙、宗教信仰以及民风民俗等文化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缘与历史沿革 ,也因为交通等因素 ,宁乡与长沙、益阳话同中有异 ,而江西移民的进入 ,使宁乡方言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 ,佛教文化的浸润与巫鬼文化的积淀 ,丰富了宁乡方言词汇 ,民风予其语言风格以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是在崇拜衡山山神司天昭圣帝的基础上 ,融合佛、儒、道文化与民间文化、民俗民风于一体产生的。这一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元旦朝圣、南岳庙会、八月香火等三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汉语的一大方言,赣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赣语与客家话关系特殊,就方言一级来说赣语的标准很难确立。把赣方言看成是客赣语的一个次方言更有其合理性。加强区域研究突出区域特征是赣语语音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万安县库区的客家移民在安置点被说赣方言的当地居民分隔成若干个方言孤岛。研究发现,移民掌握赣方言的语言技能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态势,移民对客家话的情感认同值高于赣方言,对客家话的地位评价与功能评价却低于赣方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和经济状况等变量因子会影响移民的语言态度。语言障碍与搬迁返贫使移民出现言语焦虑,他们渴望掌握赣方言,在家庭域、社交域和经济域有不同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少数家庭出现语言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6.
"医巫同源"是祖国中医发展程途中的重大文化现象。其涉及我国古代哲学、宗教、民俗、医学、心理、政治以及天文历法等诸多层面,惜乎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巫、医不分是战国以前确乎存在的客观现象。战国时中原虽说巫、医有分立现象,但巫、医通兼现象仍然实存;楚地南国巫、医从来未曾分离;战国以还,扁鹊、张仲景及《内经》作者,虽然倡言不可纯信巫术疗疾,但亦从未全然否认其实效。整个古代,巫觋或巫术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作用始终未失。  相似文献   

17.
江西赣方言语音的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全面考察得知 :江西赣方言语音有“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合流”等 17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其对外的区别性的语音特征要联系周边方言来看 ,赣方言与客家方言、赣方言与徽方言既有较大的相似性 ,也有普遍的差异。赣方言与客家方言、徽方言分立较合理  相似文献   

18.
江西别称为"赣",因赣水纵贯全省而名,而赣水、赣县名称源流在古代文献中复杂歧出。从赣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考察,并辅证于史籍、方志等诸多文献,可以得出赣水之"赣"是假借表"赐予"义之"■"为之。后"■"字形体俗讹成"赣",并非来源于"贑"。从文献学及地名命名规律也可论证赣水名称先于赣县。  相似文献   

19.
巫虽然远离现代生活,但是在宗教学的研究中却不能忽视对于巫的探讨。历史上,巫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文章仅就巫的含义、特征、发展和传承方式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巫文化是在远古时代形成并影响至今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在新时期小说中,巫文化得到了繁复书写与生动展现。新时期小说中的巫文化习俗与相关民间信仰的呈现,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小说之所以表现了大量的巫文化,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巫文化与新时期文学的结缘,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