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唐朝通过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入蕃和亲,与吐蕃缔结、发展了舅甥关系,本文以这种亲属关系上升到的舅权制为切入点,阐述汉藏民族以儒家伦理为纽带,形成伦理体系的认同,为藏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感情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实际上也就是文学家族.这是江南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作用使然,由此也充分显示出江南文化家族在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清代文学史发展中,江南文化家族的参与程度极高,从一定意义上说,江南文化家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清代文学创作力生成的过程.因此,对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清代江南文学作者群的成长和创作环境,也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源泉和特质.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与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兄弟是舅甥关系。在明清鼎革之际,舅甥之间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顾炎武对明朝忠心耿耿,孤高自守;徐氏兄弟成了清朝的显贵。在康熙时代,徐氏兄弟处在为朝廷笼络士类的显赫地位,收拾四海人才,却未能笼络住自己的母舅。顾炎武对徐氏兄弟怙势气焰痛疾至深,徐氏家族在昆山的权势和劣行,是顾炎武长期北游,至死不回故乡的重要原因。但舅甥之间的骨肉关系也存着某种不可切断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遗民学者要保持苦节,殊非易事,因为他们无法摆脱所处的时代,同时也可以看出顾炎武孤忠磊磊、至老不渝的遗民立场及其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天祝藏族婚礼为个案,从征婚、订婚、送亲、迎亲、座次安排及馈赠礼品等仪式入手,阐述了舅权在天祝藏族婚俗中的遗存形式及原因,并尝试性地探讨了舅权在天祝藏族地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舅权”制度是门巴族制度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也是门巴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极为特殊的民间“权力制度”,至今仍在墨脱门巴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某些重要的社会功能。从“舅权”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来看,“舅权”制度源于门巴族氏族社会,伴随着门巴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兰陵萧氏“皇舅房”之兴起及门风与家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文史哲》2007,(5):128-136
晋宋之间,兰陵萧氏"皇舅房"因与刘宋皇族联姻,地位显赫,成为萧氏家族地位提高的标志,并给整个萧氏宗族在南朝的发展带来了机缘。就门风而言,萧氏"皇舅房"在保持自身寒门重视事功的传统本色的基础上,齐、梁以后迅速"士大夫化",部分家族成员表现出崇尚退隐和笃信佛教的特征。同时,他们在文化上也受到士族社会风气的影响,晋宋以降,其子弟普遍热衷于书法、音乐等艺术;齐、梁以后,他们在文学和经史等方面也积累日丰。  相似文献   

7.
赵红卫 《齐鲁学刊》2022,(3):145-152
地域性文学社群的存在是清代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以地域性文学社群作为考察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维度,可以还原历史语境,增进对清代诗歌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高密诗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个影响广泛的诗歌流派,它由最初囿于一隅发展到影响力遍布南北,地域性文学社群在其形成与传衍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体系中,家族文学共同体是地域文学社群实现代际传承的支柱和纽带;地域性的文人社集本身即带有地域文化的稳定性特质,地域文化特质在高密诗派诗歌创作中的呈现,是诗派形成与长期传衍的重要动因;地域文学社群的基层写作形态影响着高密诗派的诗论诗风;高密诗派成员在宦游地开展的地域性文人社集活动促生了新的诗学中心,完成了文化扩散。  相似文献   

8.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 ,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 ,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 ,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 ,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的地域意识,至宋加强.两宋文学家族地域分布,总体趋向南多于北的态势,其分布随地域文化呈现一定差异,江西和福建文学家族的崛起最令世人瞩目.两宋地域文化对文学家族成员的性情品格、知识结构乃至创作表达,都有各不相同的影响.文学家族成员对地域文化的建构,也起到促进和弘扬的作用.探讨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的关系,对深入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七世纪江南已经形成了一个跨血缘、家族、地域的女性文学网络.在频繁的交往中,才女们从纵向的时空和横向的理论两个维度建构了自己的文学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建立诗社,雅集唱和,闺塾师日渐增多,加强了女性文学传播和接受的力度,使女性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最终使清代文学展现出不同于前代的风气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盛志梅 《江淮论坛》2003,(1):109-112
本文主要从弹词的地域分布、演唱风格、弹词演唱与江南风俗、弹词文学与江南民俗、弹词作家与江南等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弹词与江南文化不可离析的血缘关系,认为清代弹词是属于江南文化的“特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文学研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其中"文学家族学"研究的出现非常值得注意和期待."文学家族学"之成立,是基于文学与家族之间所存在的特定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联系.它主要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地域及文化风会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家族成员文学创作、对一时一地乃至更广阔时空文学发展的作用与规律.它因文学与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相交叉而派生,是文学研究力求吸纳不同知识体的思想资源以深化本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的司字,实际应隶定作卟。在甲骨文中的卟,通作旧、舅。司父即舅父。对司字的释读,揭示了舅的身份。舅在甲骨丈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舅及舅母,外祖母,外祖父均是祭祀的对象,是许多重要活动的参与者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与婚姻制度之间的隐显关系,并从一些有代表意义的亲属称谓词“侄、私、媵、妾、姒、娣、从母、姨、舅、姑、甥”的分析中总结出了人类婚姻制度进化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尤其在党争、科举、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上,有较大突破.要使研究深入,应结合宋史观以比较唐宋文化,认识由进士文化到士大夫文化的转变.此外,夷夏观的不同,造成了唐宋两代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宋代在主流的士大夫文化之外,尚有多元的文化;而宗族共同体的建立,又使家族文化极为发达,且与地域文化结合成新的文化景观.研究宋代文学不能单纯、孤立的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应与思想史、哲学史、制度史作更广泛的结合,应注意文学与学术、艺术的关系,应具有宏观的理论视野与延伸的学术眼光.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2-96
清代楹联经历了从清初的体式齐备到中晚期全面鼎盛的发展过程。清初至清中叶发展态势较明代繁荣,但是从作者分布的社会层次、地域范围、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看,整个态势不能称之为蓬勃发展;道光、咸丰至同治、光绪时期才是清代楹联的全盛期。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可以说明清代楹联的演变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历程状况后面的深层原因。清代楹联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类似于清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最大范围,在人数上,各地域的楹联作者数与其文学家数成正比。清代楹联兴盛在江南,是江南文风、学风、书法鼎盛、园林艺术发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贵州古代文学史研究,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为单位的省域文学研究;以黔中、黔北、黔西北等为单位的地域文学研究;以著名文化世家为中心的家族文学研究;以族属为单位的族别文学研究;以知名文士为中心的作家个案文学研究,等.文士过境云贵走廊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被人为割裂划入该作家所属省份、地域、家族、民族、流派等范畴的文学史,从文化线路层面论述道路文学的研究成果鲜见.从文化线路视野去探究云贵走廊道路文学遗产,特别是道路诗歌的作者类型、路景、内容及特点,提供有别于贵州地域文学史或文化史研究的"路域"文学研究新路径,践行陈寅恪"以诗文证史"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