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  张彭松 《理论界》2006,(2):145-14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光晕的消失,审美的堕落。本文引入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空白召唤等概念,对大众文化进行考察,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审美体验、审美归宿等,旨在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诗化哲学》与《美学四讲》相关论述的分析认为,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前期接受中存在着一种去政治化的倾向。去政治化是“告别革命”的产物,马尔库塞的美学以此种方式参与中国新时期美学热的进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恢复马尔库塞美学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我们对美学与政治之复杂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美学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由精英美学向大众美学转变的过程,立足于社会发展、学术深化和学生审美意识的变化,美学课程教学也应当在此文化环境下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这些主要可以体现在资源、理念、策略等方面,即优化整合多种教学媒介资源,提升提高教学主体理念与素养,在美学基本理论和学习主体的生存实践的契合点上找寻更为合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许和隆 《江海学刊》2012,(1):124-129
制度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制度存在着一个往往为人忽视却又无法否认的现象———政治化,即随着政治规则的产生,一方面使社会其他领域中的行为规则成为这种政治关系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领域的制度最终总是以既定的政治规则为取向发挥作用和进行演化。制度的政治化使特定社会全部制度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单一制度的演进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大大降低,因而规范整个社会政治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制度就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科技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过度崇拜,并使科技在生产领域并进而在政治领域中获得话语霸权。科技与政治联姻,科技僭越政治功能、政治科技合流导致科技政治化。科技政治化有助于整合技术,实现科技开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科技政治化也无疑使政治、科技职能混淆,加剧科技理性膨胀,导致技术霸权主义甚至技术法西斯主义,诱发或恶化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这一原本属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文化现象,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异军突起后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渗透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市民大众不可缺少的生活需求。由于这一现实完全溢出了原有的知识话语系统,应该承认,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及批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一些研究者移植和挪用西方文化理论的视角和语言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同大众文化现实出现了严重错位,不能触及大众文化的实际和真相。因此,作者认为建立起适合于本土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华 《北方论丛》2004,(6):107-110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主要是指以鲍德里亚、杰姆逊等后现代理论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相较于早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说,在内容和价值评价上都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的转向.虽然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重新关注人在后现代社会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关注人在接受后现代传媒时所具有的主体抵抗意识,显示了现今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但由于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显示了日渐式微的理论批判性.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国家首先出现的生态政治运动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转型,即逐渐走向生态政治模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致力于维持现存政治形态下的经济突破,虽带来经济的超常规增长,亦不知不觉陷入总想避免又无力回头的"先污染、后治理"状况.频发的生态危机与低效治理模式的"错配"引发的"合法性"危机促使了生态政治化的产生和发展.作为政治形态的系统转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又往往使这一进程面临诸多变数.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政治化的演化进程,就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态危机案例,动态演绎其中的互动利益博弈;即选取博弈主体,定位其角色,描述其博弈策略和技术.最后,在相关结论基础上,对中国生态政治化进程进行总体性描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是最大的快乐,而人类理性总是顽强坚守着快乐原则的超越性价值判断,总是试图为人自身“快乐地生活”着设置种种超越性前景,这一寻常的人类行为真谛不能再让它逃逸于人类经济、社会行为的解释之外。而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之间的新矛盾,又不得不使我们要作更深入的思考。它不仅要从具体实践和审美的感性层面来完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而且更应该关注当代人生命精神在具体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现和实现形式。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与美学话语的转型,不仅是学理上的工作,更重要的它必须进入我们的文化批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开发潜力,但旨在对其理论资源进行利用的同时不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将狂欢化理论作为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就是对狂欢化理论的一种误读。应从对狂欢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关系入手,真正认识狂欢化理论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大众文化中的情爱错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具体地阐述大众文化的由来及其特性入手 ,去系统地分析大众传媒、通俗文学以及时尚等因素对于现代情爱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剖析大众文化的两重性 ,论证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仍然需要个体主观上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及其精神需求层次。本文批评了大众文化中情爱价值取向的平庸和肤浅 ,并且着重指出当代情爱的物化和性爱的技术化倾向与无主题、无思想的大众文化赝品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肖建华 《江汉论坛》2002,42(1):78-81
本文揭示了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自身的内涵和特征,找出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揭示了二种文化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内在联系。它们既使现代人获得了感性解放,消除了某些精神压抑,保持了人性,也使人的感性过分张扬和膨胀,带来了人自身的失落,具有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等否认大众文化政治上的进步性,认为大众规避性的或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试图充当大众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又倾向于贬低其为之代言的大众。费斯克试图重新解释大众的力量,将之视为一种尚未开发的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的变革。他归纳了社会变革的两种模式,即激进模式和大众模式。大众文化的政治是进步的而非激进的,是微观政治而非宏观政治。社会变革的大众模式虽然不是以推翻统治权力为直接目的,但是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激进的社会革命。费斯克的观点代表了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等分析大众文化政治的另一种视野,它是可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参考和借鉴的一种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和谐社会的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对助推我国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语境中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治建 《中州学刊》2005,(4):241-243
2004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除了选取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章节,还选入了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两篇文章合为一个"神奇武侠"单元.前不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也将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最近以来,大众文化进入教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大众审美文化日益深入大学校园,对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的商业性、通俗娱乐性和复制性对带有精英、理性、高雅等特征的大学审美文化起到了消解作用;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推动大学审美文化向多元化、社会化、普及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媒介政治化与选择性传播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政治化是现今各国普遍存在的客观进程,是指在各国政治过程和公共生活中,大众媒介和政治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其实际运行既受各种政治因素制约和影响,也日趋高度地介入政治过程,并对各种政治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形态和媒介过程。选择性传播是媒介政治化的现实形态。媒介政治化的实质在于,在特定政治因素影响下,以实现特定政治功能为目标进行的媒介选择性传播,构成了一个媒介信息选择和政治规则生成的政治过程。在理性认识媒介政治化进程的基础上,探求加强媒介选择性传播能力建设的可行路径,不仅有利于推进大众媒介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发掘媒介政治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民主潜力。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中国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借用西方大众文化概念的同时却又摆脱了西方文化现有的二元维度的分层格局,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色彩。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然而学界习惯于把大众文化概念和大众文化本体视为同一,造成某种程度的误读,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大众文化在中国语境下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所体现出的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