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时,至少应准确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不是由阶级或阶层决定的,而是以掌握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传统技艺的多寡决定的;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又必须以活态的方式传承至今;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日、传统仪式、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及文化空间八大方面。而那些与此有关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即或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意义,也不能视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和传承形式都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这些特殊的形态和形式也应当成为人们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主体的关键性因素.“西藏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充分适应了传承人既是制作者又是创造者的特殊地位,包容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传承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民俗学开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发展的核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明社会传承下来的各种遗产,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们所赋予的集体性文化意义与价值体认,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历史性的主体存在样式,一种无意识地集体认同的想象和构建过程,从而传达了一个"我们曾经是谁"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必须有利于建立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文化意义,实现与现时文化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协调性,这既是我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向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要成为谁"这一未来主体性定位问题的积极回应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变迁、生态迷失和传承缺乏的困境;进而从设计创新的视角提出通过物质化、现代化和系统化的途径和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合理的传承方式、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态,从而使其适应当代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层次和操作层面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发挥、宣扬其内在文化精髓,以保持其本源的纯正与稳定。而创意性则立足于对旅游开发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模化复制与生产,以期让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范畴内,创意性和真实性两个本来单独存在的概念被整合到一起,二者并不对立,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而相互共生。  相似文献   

7.
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遗产的整体性、原真性和可持续的沿袭存在.但是,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却使这种良好愿望面临种种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入,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文化因子.然而,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保护并非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为典籍和古董,而是要使其依然是活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传承.因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质,有的采用加强继承人培养的方式来传承,不失为保护工程的创新思维之一.而要把培养继承人落到实处,也应有新的思路与办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嘉禾伴嫁歌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传承价值.当前如何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较新的课题,高等院校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美术教育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研究,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原生态美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原生态美术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母体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4.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0.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