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的文化沉淀的认知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谚语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谚语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归纳总结行之有效的一些微观谚语翻译的处理方法,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用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评价薛涛诗词的三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奈达在等效翻译理论中提出的判断译文的三个标准,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和形式恰当,这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其诗词翻译中,存在追求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译者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需要努力追求译文内容的忠实,形式的恰当,和意境的完美,让译文文本的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的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3.
论翻译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确定翻译的目标探讨了翻译的三个原则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遵循这三个原则,提高翻译的质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58-62, 67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英译本发挥了重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色彩”能否被接受和欣赏是衡量翻译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基础,探讨译者葛浩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译者努力传达异质文化的“他者性”,使读者领略到“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做了适当取舍,较好地保证了译文的“流畅透明”。然而,在文化背景解释不充分的情况下,译者为追求译文的“流畅透明”而对个别富有“异国情调”的词汇进行了删减、更改,这导致原著中的“反讽”艺术效果消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诸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一部影响较广的完整译本,尽管该译本在保留原著语言风格特色和关注译文读者阅读习惯及感受方面已做得很出色,但有些部分,尤其是既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善于设伏的笔力,又包含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特色的金陵十二钗判词,译文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反映出翻译的局限性。为此,尝试直接译出原著的影射、暗指之处,以期更好地帮助译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反映了各自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原文读者和目标读者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背景知识造成了可译性限度和目标读者的认知盲点,因此存在翻译补偿的客观必要性。译者应以对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的认知状况作预测分析为基础,坚持相关补偿原则和一致补偿原则,对译文实施适度补偿,以有助于目标读者实现所期待的对译文的认知解读。通过分析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应用翻译补偿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结构性补偿完成较好,文体修辞补偿一般,而由于受到百科知识面限制,概念性补偿做得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是欧洲戏剧美学的理论核心,它以戏剧作为思考的载体,应用到诗歌翻译的实践中,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与原著保持距离;译文应与读者保持距离;间离色彩在译文中的保留。  相似文献   

9.
对《红楼梦》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译者追求的不同能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观,会牵涉到译文的标准,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等"理论,依靠读者反应确定译文的优劣,但不是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其他中外翻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许多翻译实例都可以体现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的译文的弊病.译者应该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不应该是贴近或照搬原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客观属性,它体现在文学翻译的各个层面:从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过程、转化过程以及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过程都包含着模糊性。正确认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对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决定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不同的心理因素着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文学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译者才能在翻译原文时与作者心有灵犀并毫厘不爽地捕获原作的艺术意境,同时又能通过译文使读者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从决定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不同的心理因素着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文学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译者才能在翻译原文时与作者心有灵犀并毫厘不爽地捕获原作的艺术意境,同时又能通过译文使读者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积极传播国外先进的动画理论知识有助于加快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而译者如何创造出通俗易懂的译文便成为汉语读者能否更好地理解国外动画理论的关键。因此,根据美国动画理论原著Acting in Animation:A Look at 12 Films的汉译实践,认为可以根据译文所获得的读者反应,也就是汉语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度,作为判定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同时为使译文获得预期的读者反应,译者应根据译文不同的读者类型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试论《格萨尔》的艺术性翻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性翻译,本来不是个新问题。严复于19世纪末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用通俗的话说,第一是对原著内容忠实,第二是译文通顺流畅,第三是译文的优美。这三条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概念,不可分割。它已成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基础和译书者的唯一指南。翻译文学作品总得跟着原文走,以“信”为本,遵实崇本,雅不背信,辞尚体要。也就是说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译品翻译过来,达到传神、贴切。“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科学精确性是不能求之于文学绝译的。要求做到与原著相当,不是做到相等——这正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州三国志今译贿关减洪答陈琳书译文中的几点疑误谈谈看法,以期通过讨论取得正确翻译,使读者能够很好地学习原著知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定修辞手法的运用,英语新闻标题能产生形象生动、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因而,优秀的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也理应如此,能够使译语读者在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感受的基础之上对新闻报道的译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