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归化与异化是译者翻译文本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借助功能目的理论对《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可知,译者翻译文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其选取翻译策略的重要依据。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采取异化),还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采取归化),取决于译者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试图通过对海明威《雨中的猫》的原文和曹庸先生的译文的对比,从翻译的特殊 视角,运用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探讨海明威《雨中的猫》的翻译中译者的 角色,指出曹庸先生在翻译海明威《雨中的猫》的过程中选择了异化的策略,从而在形式上 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笔者尝试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曹庸先生的译文中某些异化译法 予以归化翻译,继而提出归化的译法虽然在形式上是"译者的隐身",但是在翻译的过程和 译文的内容上却使译者的角色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翻译策略。在翻译理论界,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激烈争论中译者各执己见。近年来,译论界多数人认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相辅相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归化和异化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印证文学翻译应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机地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梁实秋《结婚典礼》的原文和时昭瀛先生的译文对比,运用韦努蒂和奈达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了理论,探讨了译者为解决文化差异问题采用的翻译策略。无论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译者角色都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6.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关于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在中西方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通过介绍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各自的优缺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更好地认识到两者其实是翻译中的矛盾统一体,各有其优劣。笔者建议译者在跨文化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目的、翻译内容适时采用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7.
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中的两大基本翻译策略。制约译者对上述两种翻译策略进行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化资本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促进文化资本在译文中的充分传递以及保持源语文化的独立性。译者毫无疑问会选择异化。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局限性。为此,以Moss Roberts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为例,探索异化策略在处理文化资本翻译时的优化手段。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异化之争由来已久,目前翻译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本文以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为原本,比较了归化、异化策略下不同译本在策略和方法上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笔者认为由于译者的目的各异,导致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异同,二者不存在优劣之分,译者必须充分灵活地利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译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探讨合作翻译各方如何在译前、译中、译后各个阶段调和译者主体性,并最终实现译者主体性 “合一” 的目标。以《阳光灿烂的冬季》的合作翻译模式为例,研究合作译者主体性在译文出版市场、小说文学价值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体现,进一步提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采用 “异化” 为主, “归化” 为辅的翻译策略,呼吁在文学翻译中借鉴这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合作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0.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认为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本民族文化在这个系统内所处的地位及其内部系统结构有密切关系.他把翻译放入了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进行考察,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也使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彰显.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借鉴特拉维夫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林纾和林译小说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价值,并揭示了异化与归化并用的翻译策略是林译小说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宣翻译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采用多种方法:直译、意译、删译等.在翻译中,译者十分注重译入语的用词、通顺和可接受性.而美国新闻期刊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多采用音译、直译及音译加注的方式.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长.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两种途径,归化是以读者为中心,异化是以作者为中心.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最终发展趋势是由归化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12.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在翻译活动中的辨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译者、承载着原语言与文化的文本、以及参与实际阅读过程的读者.文本中所承载的语言与文化以及读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应该动态地去看待翻译活动中关于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间的选择.本文从译者的目的、文本特点和读者等关键因素出发, 分析了上述因素对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动态选择的影响.说明在翻译实践中, 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辩正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红楼梦》中数字成语的考察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分析、比较了杨、霍英译本中数字成语的翻译译例。分析发现,杨、霍译本中对数字成语主要采取意译法和直译法,直译法译例中还可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等。对数字成语的翻译方法的考察从另一角度佐证了两位译者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倾向。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选择和采取的两种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不同的是,归化和异化是以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取向来定义的。归化通常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本文通过归纳归化和异化的意义以及分析归化和异化的代表人物,论述归化和异化策略的运用和译者所采取的文化姿态,并通过翻译实践说明归化和异化对译本的表达和读者的感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而总结出通达顺畅的泽本需要译者要把握好支撑点,努力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异化""归化"的争论已久,文章主要以"龙"的译作并结合其它译例入手,通过"异化"与"归化"阐释其折射出翻译的时空观.随着时空的变换,有些译例过去可谓"异化",可能今天已然成为"归化";在他人眼中的"异化"有可能早被人接受为"归化";此外,"异化"还是"归化"完全可以取决于译者翻译的空间观包括译者的文化取向.翻译活动本身即穿梭于"异化"与"归化"间,看待"异化"与"归化"要从时空的角度看,包括译者本身的文化取向.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就两者本质而言,都是为了"优化",抑或是达到"等化",是为达到最佳翻译效果的策略和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16.
忠实伦理作为译者的道德责任及法律义务,并不能作为功利原则来评价典籍英译译者翻译行为结果的道德价值,因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实际的翻译问题.基于规范伦理学之效果论与义务论,分析西方译界英译中华典籍所遵循的归化伦理与异化伦理纠葛与冲突之本质可知: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译者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策略均不能全面、准确地传播中华文化,问题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评价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功利原则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围城》翻译的文化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围城》英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据此,就《围城》的两种译评,从译者的角度,重新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译者的努力与其翻译的策略是一致的。他们存有一种执着:全力保留和传达作品的“原汁原味”,不愿“妥协”,体现了他们忠实源语文化的深厚情结。  相似文献   

18.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两者不是绝对独立的,可以相互补充并存,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蒙古族作家阿云嘎的小说《满巴扎仓》的汉译研究为例,从语言、文化、文体等层面入手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读者接受情况,力图对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这一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狼图腾》英译版中译者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并指出受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及译文可读性的影响,该部译作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同时进一步指出,随着中英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策略会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20.
《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围城》英译本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但也有些评论者对译文持有异议。他们用单一“归化”的翻译标准评判译文,认为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有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从译文202条注释对象入手,运用穷举法,着力探明《围城》的翻译策略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译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究其原因,这种策略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环境以及赞助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