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彩文 《河北学刊》2003,23(5):120-124
在“五四”戏剧革命的浪潮中 ,茅盾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对英国伟大戏剧家萧伯纳的研究和介绍中 ,为中国现代戏剧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也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施蛰存是戏剧的"门外汉",从来没有写过一个剧本,但他的外国独幕剧翻译和<外国独幕剧选>的编译出版,对中国现代戏剧是有贡献的,对新时期的现代派戏剧是有着启发和示范作用的,他的现代思想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朝着"现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茅盾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精深的研究,涉及范围也较广泛,有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戏剧.他的研究有三方面主要特点:时代特色鲜明;崇尚现实主义文学;学术方法灵活多样.茅盾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适虽不是戏剧家 ,但是他率先于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易卜生主义》和《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的戏剧理论文章 ,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功利主义戏剧观 ,提出了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 ,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既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环绕"写意戏剧观"的批评争议也成为国内外热门的话题。但这些批评和争议都失之于偏颇: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抓住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要害,对僵化的传统戏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佐临先生的三大戏剧观,是他进行比较戏剧研究的一个升华,也是他对于世界戏剧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研究的具有创意的发现。而"黄佐临现象"是一个符合戏剧历史发展潮流的戏剧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的美学目标是走向"三大戏剧观"的"综合"。这不仅是他的理论,而且构成他始终不渝的舞台实践的目标。他的写意戏剧观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理论依然有着可行的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科学时代的戏剧""——重读布莱希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和实践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称之为叙事的、反亚里士多德式的、反心理主义的戏剧叙事,是一种开创现代戏剧的尝试,即为现代"科学时代"提供一种戏剧.他不断探索戏剧的创新形式,追求旨在哲学认识的审美方法,如叙事化、陌生化、历史化等,都源于他的审美原则和主要着眼点,即"旧"与"新"的区分.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7.
李国政 《理论界》2007,(11):212-213
李渔对我国戏剧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结构论强调“传奇之设,专为登场”,特别重视戏剧创作的总体构思,并提出结构戏剧作品所要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日“立主脑”;二日“减头绪”;三日“密针线”。在李渔的戏剧结构论中,这三个基本原则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李镇风 《阴山学刊》2004,17(3):28-32
金圣叹和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反映在戏剧结构理论的探索上,他们的这种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戏剧结构中不同艺术要素的侧重: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感情的展现,并主张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组织戏剧的结构;而李渔则更加推重故事情节的新奇,他将情节视为组织戏剧结构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耿余 《社会科学论坛》2007,1(8):180-183
契诃夫是西方现代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创作,对西方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戏剧美学思想的开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自然主义的拒斥、对心理主义的悬搁和对戏剧性的淡化.  相似文献   

10.
郭艳 《中州学刊》2006,(6):201-204
1949年以后,茅盾作为政府文化部门和文艺界主要领导人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这一时期,他的文艺批评具有某种特殊性。他一方面继续坚持“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点,重视文学的思想性、时代性;一方面作为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艺术家,他的批评并未走向简单化的极端,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总之,五十年代以后,茅盾的文艺批评总体上呈现出严谨、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戏剧大师,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概括他戏剧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他性乎天机、因梦成戏、质采一统的戏剧思想,并进一步阐明了汤显祖的戏剧思想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绍馨  魏晓耘 《东岳论丛》2001,22(2):123-126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从文化革新的立场出发 ,团结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 ,开展了中国戏剧改革的认真讨论。他主张联系现实斗争 ,引进易卜生主义与悲剧观念 ,这不仅是当时戏剧改革的需要 ,也是五四新时代提倡思想独立、敢于说真话的必须。在当时对待民族戏剧的态度上 ,胡适与钱玄同、周作人不同 ,他从历史进化论出发 ,一方面对传统旧戏剧、特别是元杂剧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另一方面又力主学习外国新戏剧 ,“取人之长 ,补我之短” ,努力发展民族新戏剧。但是他对传统戏剧的“遗形物”的夸大描述 ,仍然反映了五四时代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戏剧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为初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繁荣发展时期.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华裔戏剧无论从创作主题、戏剧形式,还是影响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作品.研究美国华裔剧作对于研究海外华人戏剧传统的建构,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学对海外华人戏剧的影响,以及了解华裔戏剧在海外的接受,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戏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其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比较,具有表演性特征;而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较,传统戏剧则具有综合性特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存在根本上决定了传统戏剧的存在,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价值集中地体现了传统戏剧的价值;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延续有效地保证了传统戏剧的生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具有三种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遗产、再造文化产品,熔铸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传承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道教与中国古代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元明清时期道教虽不如佛教势力强大,但与戏剧关系而言,道教的影响却大于佛教.明末清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道教对戏剧的影响更密切更深远更广泛.道教的形式成为寄托民族情绪的最好躯壳,道教的思想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郁闷、焦虑与无奈的最佳归宿,道教的想象成为剧作家驰骋写心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详细梳理孟京辉戏剧在国外演出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外观众对其戏剧的接受,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下接受的内容,反思背后的缘由,挖掘戏剧与人的存在关系,以期在戏剧本质、戏剧本体、戏剧功能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本质上,戏剧是剧场中洋溢的浑然一体的戏剧精神,戏剧是所有的参与者——编剧、改编、导演、演员、舞美和观众等共同创造的集体性艺术作品;而功能上,笔者觉得戏剧可以创造剧场中共享的戏剧精神空间,亦可称之为戏剧共同体.从孟京辉戏剧国外演出的具体接受情况可以看出,他的戏剧极具先锋性和争议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创作中 ,曹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而他创作上的成功与他的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既清醒地意识到家族伦理对人生命力的扼杀 ,又对贵族家庭的生活情调与传统美德充满向往之情 ,既同情蘩漪式的对传统家庭的破坏 ,又对为家庭做出牺牲的愫方式的人物赞美不已 ,这种矛盾的家族感情很大程度上源于曹禺的家族体验 ,而他的旧家情怀既影响了他戏剧创作的情感色调 ,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他创作的感性基础与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8.
杨扬 《学术月刊》2023,(10):137-145
朱光潜与20世纪中国戏剧批评的关系,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研究中常遭忽略,人们只把他当做美学家、翻译家,而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在戏剧批评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朱光潜的戏剧批评以1949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以《悲剧心理学》为开端,介绍、引进西方戏剧理论。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话剧剧作和演出,予以批评引导。1949年之后,除了他的《狄德罗的<谈演员的矛盾>》引发争论外,主要是通过一些译作和美学论著中的相关论述来开展包括戏剧批评在内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冲突是构成戏剧的基本因素。但是欧洲戏剧发展到现代 ,其戏剧冲突的类型、表现形式、特征及运动规律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2 0世纪德国伟大剧作家布莱希特反对传统的戏剧 ,提出了“叙述剧”理论。其戏剧冲突较传统戏剧而言最大的特点是冲突弱化和内化。布莱希特的这种编剧方式正是达到他所主张的“间离效果”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夏衍的创作是在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思潮的交汇、冲击、影响中走向成熟的.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理念.戏剧电影化是夏衍剧作的独创之处,有着特定的"上海语境"和"蒙太奇"等电影手法的影响.研究夏衍戏剧创作的电影化倾向,可以窥探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